在通胀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成当前最大难题之一等


在通胀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成当前最大难题之一
国内的通胀形势愈演愈烈,再次加息的传闻更是满天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表示,“北京餐馆今年菜牌最少都两三成这样来加,统计局的数据跟普通市民感觉相差太远了。”目前更复杂的是,民众对通胀的预期已开始自我实现,在外有欧美狂印钞票导致热钱泛滥,而内又有银行信贷超常规增长,令游资剧增,未来大量资金追逐有限商品的通胀潮,势将愈演愈烈。一旦控制不力,物价随时有失控之虞,陷于恶性通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早前就特意表明对严控通胀的重视,“限价令”等行政措施一波接一波,以显示控制物价的决心。不过,严打通胀最有效的工具是加息以收紧银根,以及限制货币新增供应。然而,加息等严厉货币政策,虽然可控制通胀,但同时却是个双刃剑,对经济增长打击甚深。吴庆就认为,紧缩银根对物价影响会有时间差,“现在控制,也要一年后才能见到效果”。但同样仰赖信贷滋养的经济动力却会即时减慢,“现在最担心是,通胀还没打下去,经济却往下掉了,结果痛苦更大”。他坦言,若这其中的政策力度拿捏不当,即会陷入通胀高企经济低迷的“滞胀”困局中。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也认为,解决通胀将是明年政府经济决策中的重中之重,不过现时又有传闻称,中央愿意容忍明年的通胀率达4%,反映的是到现在中央还没有最终立场。“纯粹从数字考量,即使4%的通胀也不是超常,但显示的态度却让人警惕。”他担心当局在打压与容忍两极摇摆不定,最终会导致政策互相矛盾,反而带来长远的不稳。

 

“疲倦”的浙商期待生存环境的改善
金融危机给国内各地的民营企业造成了很大冲击,身处东南沿海的浙江也不例外。面对经营环境的改变,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27日表示,人出生早容易老,长兄容易老,贡献大也容易老,但浙商永远不会老。浙商贡献很大,浙江民营经济在浙江承担了60%的税收,70%的出口,80%的善款捐助,90%的就业安排,浙江经济尤其是浙江民营经济对全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一年有数千亿。“浙商是苦操劳,浙商是很辛苦”。浙江省工商局前不久在浙江一些企业里做了一些浙商生存环境的调查。调查显示,浙商普遍认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总体上是感受好的,但是也有一些浙商有不同的看法:一是税赋比较重,第二是政府部门管理比较严,第三是成本比较高,第四是资源欠缺,第五是人文关怀少。郑宇民分析说:为什么在浙江省商人和企业家这么普遍的一个地方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呢?主要原因就是浙商太多了。浙江省是一个资源的小省,但是在非自然资源方面却是一个大省,浙商是第一个最丰厚的非自然资源。同时,他也承认政府部门在关心浙商、关爱浙商方面并非尽善尽美。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浙商的生存环境改善。

 

汹涌的“热钱”在高压之下依旧加速流入
10月的外汇占款刚刚创30个月来的新高,11月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广东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的监测,11月半个月短短15天内,通过地下钱庄流入国内的热钱,比10月整个月暴增30%。黎友焕的数据来自对全国100个地下钱庄的监测,他是截至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官方委托调查地下钱庄活动的学者。事实上,监测数字的变化从8月开始。黎友焕的记录中,9月热钱流入比8月增加了17%-18%,10月比9月又增加了23%-24%,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热钱流入很有可能比10月翻倍。一般来讲,通过地下钱庄流入内地的热钱几乎都来自于香港地区。在有关部门的统计中,目前囤积在香港蓄势带入的热钱,可能已经高达6500亿港元。实际上,这次进入国内的热钱不仅数量庞大,其资金来源亦呈全球化趋势。黎友焕及中银香港分析师黄明都纷纷指出,现在既有来自欧美的资金,也有来自日本的热钱。其可能原因是东南亚其他国家由于低利率,与中国内地有利差,很多资金都进来了。黎友焕指出,涌入内地的热钱有60%-65%进入商品市场,30%左右流入股市。在中国央行三令五申之后,热钱仍然大规模流入内地市场,这反映了当前国际资本市场对人民币升值和中国市场大势的判断。在此形势下,中国在传统思路下对热钱的围堵可能不管用,只会形成以一国之力面对全球货币的情况,最后很可能有导致中国采取极端的资本管制措施。根本的解决方式,还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推动国内资本大量走出去,拓展人民币的国际市场空间。

 

瑞信认为明年我国的通胀形势可能濒于半失控
国内CPI的持续走高让各大机构纷纷调高了通胀预期。日前,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表示,在全球量化宽松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未来仍面临较多不确定因素。他认为,中国已经错过了控制通货膨胀的最佳时机,通胀预期已经大幅度上升,这将无可避免推动新一轮通货膨胀的上扬,中国面临的是一轮中烈度的、持续的通胀。需要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轮通货膨胀将持续多久。明年中国会面临通货膨胀半失控的危机。尤其是CPI在明年六七月份会突破6%,接近6.3%。而这也未必是这一轮通货膨胀的顶部。而明年下半年以后的通货膨胀水平,不仅取决于夏粮的收成和中国总体经济的走势,也取决于全球商品经济的走势和全球货币政策的互动。本轮通货膨胀程度一定会超出目前市场及政府的想象,货币政策紧缩仍将延续,中国至少还会上调利率150个基点,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50个基点。对于银行信贷方面,央行并不会放松对于信贷额度的控制,收紧流动性是明年央行对各大商业银行的最高指示。

 

热钱“肆虐”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局部停滞的风险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加快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首先是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其次是增加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还有就是一系列金融体制创新,包括国际板、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等。不过,近来上述改革进程却有放慢脚步的迹象,原因固然很复杂,却与当前的局势息息相关。10月27日,香港人民币跨境贸易清算行中银香港突然宣布,人民币贸易结算兑换额度已用尽。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表示,额度用完是由于使用人民币做跨境贸易结算的客户增加。但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这样表示,“今年10月以前,中银香港的人民币额度只用了20亿,但是在10月的前两周,就暴涨了60亿。我们并未发现贸易发生额相应的增长。”二者的冲突指向一个结论:很多结算额度未按规定用到贸易项下,而事实上是在套利、套汇推动下的变相资本回流。知情人士透露,央行对此结果并不满意,因此近期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的管理框架下,扩大对香港的人民币供应额度,“是不大可能的”。不仅是供应额度,在货币互换协议下,金管局要取得人民币等于从央行“借款”。在清算额度的使用存在疑点的情况下,央行对于新的“借款”利率、还款期限的条件可能会更严格。此外,此前盛传的“小QFII机制”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一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小QFII最近可能出不来了,外管局和央行都在全力打击‘热钱’。”由此来看,热钱肆虐已经让部分人民币国际化改革陷入停滞。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早已指出,热钱问题光靠堵是没有用的,堵的方向不是开放的,而人民币要国际化,不可能只把人民币轰出去,但热钱流进来却被堵住。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设卡子来堵,而应该从根本上、从机制上来解决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