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日本著名书法家柳田泰山
今年5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之际,邀请了20位日本文化名人座谈。其中一位就是日本著名书法家柳田泰山。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许多都变成了“道”。比如,插花变成了“花道”,品茶变成“茶道”,柔术变成了“柔道”,棋艺变成了“棋道”,书法变成了“书道”。在日本,这样一个“道”字,就意味着舶来的中国文化不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一种含有精神元素的“技艺”。柳田泰山在接受《日本新华侨报》采访时这样说。
围绕着日中书法界的异同,柳田泰山侃侃而谈。他说,在日本,没有像中国那样所谓的“书法家协会”。我知道中国书法家协会是由中国政府文化部门直接参与管理的,让人很羡慕,但这却是日本政府文化部门不干的事情。日本现在只有爱好者们组成的书法联盟,有的发展成为团体。我个人认为艺术特别是艺术的个性是属于个人的,不是可以跟谁商量就培养出来的。所以,我没有加入任何书法联盟。
柳田泰山还介绍说,日本的新闻媒体在传播书法方面功不可没。像《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他们都定期有整个的版面来刊登书法作品,有的报社还举办书法比赛,《读卖新闻》下面据说拥有几万名书法读者会员。但是,如今在日本称得上书法家的也就有1800多人。
和日本大多数书法家一样,柳田泰山也开设了自己的书法教室。《日本新华侨报》记者去采访时,正赶上柳田泰山刚刚下课,以家庭主妇为主的学生们一一弯腰鞠躬致谢后离开教室。柳田泰山表示,我听说中国的书法家能够以卖字为生,而日本的书法家基本上都要开设自己的教室。这也是一种传“道”吧。我就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室来传承我们柳田流派的书法。
柳田泰山还说,中国人学书法,是从描红模子开始,然后是临帖。日本学书法,是从“习字”开始,自己去看字,自己去揣摩,然后下笔练习。我看见过有的中国小学生的临帖,水平之高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了。但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出路何在呢?怎样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呢?看到这些,我就对日本人讲,中国才是一个真正的模仿大国。当然我说这句话,是从积极的意义上讲的,跟现在所说的“山寨”可不一样啊。
柳田泰山先生说,最近几年,在日本喜欢书法的人多了起来,社会上形成了“书法热”。年轻人也开始热衷书法,这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他还说,我到中国旅游的时候发现“很有品位”的中国女性喜欢养宠物,爱打高尔夫球,但喜欢书法的并不多。我相信随着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女性中喜欢书法的人一定会增多的。
柳田泰山兴致勃勃回忆起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一起书录温家宝总理所作“汉俳”的情景。他说,温家宝总理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作为一国总理,他对周边的观察力是那么的细心,与人交谈的时候是倾心交谈的。要运营、支撑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其思考力、意志力肯定是超常的。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像这样的领导人,所能够拥有的思考力、意志力,绝对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说到中国的汉字,《日本新华侨报》记者想到美国哈佛大学汉学家杨联升的一句话:“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对此,柳田泰山则说,“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灵魂”。作为书法家,如果在运笔的时候,不能够理解这个汉字的灵魂,也就无法写出好的书法作品。
柳田泰山在接受采访时最后说,我与中国书法家个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来往,因此也就很难评价当代中国书法家的作品。但是,我非常喜欢中国唐代书法家的作品,我觉得那里面不仅包含着书法家个人的品格、技艺,还包含着国家的雍容大度。“每当欣赏唐代书法家作品的时候,我都说,我愿意死在这样的国度”。
就是这样一位日本书法家,从11月3日开始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人书法展。为此,柳田泰山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告诉《日本新华侨报》记者:我父亲柳田泰云也是书法家,与中国前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先生有很深的交往。现在,我的父亲已经去世,刘德有先生像父亲一样关照我,帮助我在中国举行书法展。这又一次让我看到中国文化人的品格。(改写于2010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