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之后的重逢再遇,对话陈伟鸿


是否真的如传说中的十年轮回再度重生,正当我在创办生命中的第一份杂志之后的十周年之际再度创意规划另一本国际刊物之时,当年,9年之前,我采访过的封面人物之一,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主持人陈伟鸿,再度出现在视线之内,就在昨天央视“对话、财经面对面”的演播室。

没有镁光灯,没有玻璃舞台,没有CCTV及“对话DIALOUGE”的闪耀的标志,我被观众网CEO张拓带到演播室的贵宾室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地背诵节目稿子。看到我进来,他的眼睛从稿纸上移到我的脸上,我忙说“陈先生,还记得吗,9年之前的那个封面人物专访,在梅地亚?”

记得,记得,怎么能不记得呢?

他的记忆竟然如此之好,怎么样,这么多年好吗?都在忙什么?

十年,都在忙什么。这应当是个十分漫长而冗杂的回答,一时我有些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简单地说在做品牌管理也曾做过出版新闻、奥运项目等等,一言难尽,只好拿出现在和过去的名片双手送上,“上面有我详尽的联系方式,你现在时间很珍贵今天就不式打扰了,接下来我们以email或微博保持联系吧,电话还是厦门那部手机吗?”

有些变动,他写了新了联系方式给我。

好吧,你忙着看稿子吧,我在观众席上为你鼓掌。

短暂的重逢,太过于短暂,之于九年之前的那次长达一个下午于梅地亚的午餐会面和聊天。

记得当年初冬时分,雪霁初晴,我怀抱着几期杂志样刊踏着厚厚的雪嘎吱嗄吱地从北京西站步行走到梅地亚,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走进央视的领地,还有些小孩子般的诚惶诚惶,到了楼下找了间大堂书店边翻阅传媒方面的图书边电话与他。

相见甚欢,他从梅地亚写字楼下来到大堂与我会合,握手,换名片,然后一起到一楼的中餐厅找了间最僻静的雅座开始了率性自由的专访,类似故友重逢,得知他是外语专业出身而且刚从厦门电视台来央视不久,又因是同龄,所以便更有了一种他乡遇故知般的情绪。

访谈结束之时已近黄昏,他又回到梅地亚写字楼回到了他的“对话”办公室,我又踩着厚厚的雪回归到我的城市我的本职工作,此去,流光逝水,就是一个年代。

十年前一见,十年后重现。

走下电视的这位明星主持,一如电视上的陈伟鸿,一如十年之前的陈伟鸿。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似乎时间也没有把他变老,而是把他打造得更加练达、更加专业、更加淡定。

这个期间,除了极度偶尔与他厦门手机的短信,我不会轻易与这位红极国内外财经界的央视台柱子名主持进行任何联络,我深知已有更多位高权重的人物在联络着他,9年前那期英姿勃发且儒雅练达的央视主持人曾为我的杂志增光添色,之后成为了历史的璀璨瞬间,成为我事业辉煌但又有些不堪回首的永久记忆,压在故乡城市的人去楼空的故居书架最低层,9年来似乎再也没有翻阅过。

坊间传说,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做一本杂志,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做一本杂志,因为那里是地狱。创办一本媒体并亲自经营,那是激情涌动和生命燃烧的过程。十年已去,我到过天堂,也去过地狱,我接纳过荣耀,也承担过指责。而今,当历经种种事业的开始与结束,或华彩或黯淡,之后,再度筹划一本崭新的杂志之时,再遇当年钦选的杂志封面人物,是命轮的宿缘,还是历史的重演?

假设还有下次,一定还有,第三次重逢,他应当还在对话,而我应在何处?

陈伟鸿,这位央视名嘴、财经权威,他曾是我杂志事业视野中的重点圈点的浓墨重彩之处,而我,何年何日,是否也会成为他事业视野中浓墨重彩可圈可点之处呢?

 

张闻素20101105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