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八小时以外


我与八小时以外

 

如果不是朋友提醒,作为曾经的读者,我差不多已经忘了这本杂志了,《八小时以外》。

如果作为曾经的媒体观察者,我倒是还会偶尔想起,天津也还有本不错的杂志,叫《八小时以外》。

《八小时以外》竟然30年了。

是的,扳着指头一算,也应该有30年了。

我曾经是这本杂志忠实的读者。

我的青少年时代,虽然生活困顿,但父亲对于我的阅读,倒是大开绿灯的。

所以,当时订阅了不少课外读物,少年文艺(上海版和江苏版)、文史知识(其实很不适合我当年的年龄)、青年报(上海)、武术报(因为看了少林寺)等等,其中,也包括《八小时以外》。

回想起来,我大概是在初二的时候,订阅这本杂志的。

岁月流逝,伴随流走的,还有当年的故事。真是惭愧,对于那些报刊里的内容,今天已然记不起来了。

不过,在那个懵懂的岁月里,我似乎比别的同学多知道些世上的事,其实,主要就是拜这些报刊及学校图书馆所赐。

它们给我这样的乡下孩子,带来远方的世界,也带来了梦想和希望。

感谢那个年代,报刊也比较单纯,少有今天的浮夸孟浪和物欲。

当然,也不排除,自己年少,而读不出来。

如今的世界,与过去已经大不一样,连我自己,也已华发丛生,身心疲惫了。这本杂志,早已游离于我的世界之外了,我对世界的观感,不再来自这样的杂志。我甚至不知道,这本杂志今天的内容,与当年我所读到的,有何不同。

我想,这也是社会的进步吧。

但这本杂志,却依然固执而奇怪地坚持着《八小时以外》这个名字,虽然,这个国家的工作制度,也早就改了。

能够坚持,自由其道道。

一本杂志,能30年而不坠,实属难得。尤其是当年其取名的基础,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

与其一起,托庇文革之后对知识的报复性需求和消费,成为刊界明星的刊物,当年何其多?

如今又有几个还活的好好的?

更何况,天津一向是刊物的盐碱地。

比如,死了牛顿科学世界,改转给德国人做新知客;东方企业家,几番转手,现在到了邵忠旗下。。。

虽说都不错,终究不再是自己的娃

但据说,《八小时以外》依旧活的很好。

这很好。

我对于曾经在我人生路上,留下印记的东西,总是怀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更何况,如今自己也厕身于杂志行业,还在里边摸爬滚打,挣扎前进。

感谢《八小时以外》,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启我于蒙,开我之眼,让我认识了新的世界。

它的过去,已经跋涉而过,我愿意为之鼓掌祝贺。

我更愿它的未来,行稳致远。

哪怕我不再会成为它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