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历史系教授 朱维铮
万国建筑博览会,她给我的第一个印象。第二个印象是她的秩序。南市的秩序跟她不能够相比,一个是在中世纪,一个已经到了近代。笼统的讲这是西方的秩序我是不赞成的,因为中国人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只是中国人没有做在华界的地方,中国人共同参与建设她的秩序,所以我说她是一个窗口一个示范。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熊月之
她是从二十世纪初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性的,标志性的地方。在以前,她是一个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一个标志,因为她跟黄浦公园连在一起,跟民族事件连在一起。在她那儿看到的除了沿江的地带都是外国的银行,她又跟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逞凶肆虐连在一起。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系教授 毕可思
上海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全球化的中心,她则是中国全球化的心脏。巴富尔与中国当局达成协议的时候,划出的这块土地土地,她在上海的东北方,沿着河边,一直到苏州河。在巴富尔划出的地盘中,一共产生了三条街道,中间有一条街道后来成为了她,在英国的文件里通常称为她“英国之地”。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建筑师 邢同和
我们把曾经的她,和我们后来改建改造的她,两边连起来,成为一个上海黄浦江岸的一个重要景观带,不仅仅是一个我们游览的景点,更主要的是看她的定位。在这里是不仅看历史建筑,还要看陆家嘴,在这里看得到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哈佛大学城市与设计系教授 奎戈
她有那么多美丽的建筑,是上海二十年代早期历史的一个缩影。我来上海之前已经看过很多老照片,所以并不惊讶,当然她比我照片上看到的更宏伟,更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