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水西调入疆”创意好但要尊重科学


真是孤陋寡闻,今天第一次知道有“渤海水西调入疆”工程。2010年11月5日,全国120名专家齐聚乌鲁木齐,讨论“海水西调”的设想。
 
很难想象,这一创意首次提出来是1997年。提出“海水西调”设想的是霍有光教授。他上世纪80年代曾在新疆工作,切身感受到新疆的干旱和沙化问题,全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平原绿洲面积不到总面积的4.2%,人口2700万(2009年)。没有切身体会的人,是不可能有这样大胆的设想。
 
霍有光教授,男,1950年8月生,甘肃天水人,中共党员。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区域地质(第三)研究室支部书记;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区域地质(第三)研究室室主任(副处长);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与STS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 12 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五省区市,西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五省区和内蒙古、广西。总面积约 68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的人口总数约为 3.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 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 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 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 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改善西部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必能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提高西部居民的生存条件。但作为一个外行,对海水资源的丰富度和对海洋洋流变化可不予考虑,但海水的盐碱度却不得不考虑。西调的海水是不能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的,只能说“海水西调”在西部形成大的人工湖泊,如千年前的古城楼兰可以再现。水气蒸发后,改善西部的气候,提高降雨量,降低西部的沙漠、戈壁的干旱度,增加植被覆盖等。除此之外,能有什么作用,的确想不出来。其投入与直接收益能否实现平衡,靠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
 
同时,该项工程的可行性、工程量、引水量、工程对自然的破坏、对工程沿线是否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和坏处等等,都需要研究。最好要在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拿出多套方案,再做人工模型试验,得出不同工程设计条件下的数据之后,再作考量。
 
这样的大工程,必须是在科学论证充分的基础上,确定基调,不能像作者这个外行一样,只知道说好,不知道其负作用;说好,也不知道到底好在哪里。我的认识是:“海水西调”工程创意好,论证要细致科学,不可盲目乐观,决策过程要走程序,不可拍脑袋决策。尤其重要的是要做人工实验。
 
 
                                     2010年11月8日
 
    找到大概情况了,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此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同时,大量海水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北方气候的水气供应源增加降雨,从而达到治理我国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