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到行动,看上海如何带动中国城市走向美好生活


 

世博大幕落下,现在到了落实世博会创意的时候了。“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上海世博会的一大创新,也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最集中展示和最有效实践。高度重视世博会形成的巨大创造潜力,最大限度利用好现有的创新解决方案,进而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目前,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已着手对“城市最佳实践区”的50多个案例进行系统总结,制定相关推广方案,进而对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管理乃至城市化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据悉,加拿大蒙特利尔案例组织方已与上海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在今后三年内共同关注环境和公共卫生两个话题;西班牙马德里案例组织方也与上海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准备开展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源节约型住宅工作方面的合作;上海大众汽车租赁公司将携手德国不来梅案例组织方,在上海打造“汽车共享”模式,倡导低碳出行,缓解交通压力。

实际上,不仅是上海,“城市最佳实践区”里的各个参展城市都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天津城市案例的老城拆迁话题、深圳在边远小镇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马尔默从传统工业到现代信息科技的成功转型,都值得学习借鉴。

 

解析世博会相关试验结果和数据

 

世博会闭幕后,解析世博会相关科技项目的试验结果和数据极为重要,以此可让上海建设智能社区的关键要素得以明确,并编制好操作性更强的近期和中远期的城市环保蓝图。

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就是借智能社区、智能城市的验证和试验,建设新一代低碳社会,而上海凭借世博会一系列新型环保节能科技的展示和应用,应进一步普及节能环保理念,率先建成面向中国的低碳示范城市。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展示的思想和灵感许多聚焦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围绕上海如何成为高度环保城市的议题,主张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相关政策措施,一方面提升低碳减排成果,另一方面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也许不久你会发现,上海的城市设施上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热电联供、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设备;在下水道整治和废弃物处理领域引入生物质能源;通过利用垃圾粉碎机以及真空回收运送干湿垃圾,大幅度减少城市垃圾数量和运输成本;制定创新政策,推动食品废弃物变成饮料、肥料和能源,实现循环利用;借世博契机加快普及电动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建立和推广“汽车共享”模式;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强化高速铁路、轨道交通枢纽站及周边地区的开发,以此切实提高公共交通运转率和便利性,强化商业集聚力,带动服务业发展等。

 

打造城市新品牌改善“人文气候”  

 

世博会实际上已创造了一个与文化、国际化和创新相关的强大品牌,做好“后世博”的文章,是一个为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留下恒久遗产的机会。

上海市决定:世博后,世博园区将变为市民绿色休闲娱乐场所,这无疑将改善这里的人文气候,这一‘栽桐引凤’之举,又将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升城市的长远竞争力。同时,世博会后的世博园区可以转型为一个或多个提供特殊配套政策的园区。可以为企业家和新兴行业提供办公场所,为中国和国际一流的学术机构和商学院合作办学提供合作平台,为中国的艺术、音乐和电影工作者提供创作空间。世博园区在六个月的会期里,可以将上海打造成一个以科学、文化和商业中心闻名的品牌城市,今后,也可以变成一笔珍贵的国家遗产以及对促进国际合作和创造力勃发的永恒见证。

 

先行者匹兹堡之他山之石

 

对于上海来说,如何借世博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转型?是一篇急迫的文章。作为2009年“G 20峰会”的举办地,美国匹兹堡被称为“21世纪经济的成功典范”。作为“他山之石”现代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

一是继续利用好制造、能源等传统产业优势,同时使之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市场。以西屋电气为代表,目前匹兹堡有多达700多家公司参与到全球能源供应链中,成为煤炭、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输配电和智能楼宇等七大能源相关行业的领军者,创造了全市主要的财富来源。

二是以公私合作方式加强教育投入,帮助更多年轻人实现求学梦想,同时建立企业与大学的合作关系,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资助有发展前景的技术项目进行商业化开发。

三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近年来,匹兹堡政府将原先的钢铁厂改建成多用途的文化场所和创意园区,用1%的销售税在艺术、文化和户外休闲娱乐领域进行投资,建立完善了自行车道、河岸步道和滨江公园。

在各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匹兹堡和上海实践着各自的转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世界。

 

低碳、和谐、创新  

上海世博会倡导未来城市发展新方向

上海世博会举起低碳城市、和谐城市、创新城市三面旗帜,反映了世界各国和地区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即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人类才能渡过城市化难关,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必须做出的选择

 

具有环保意识的房地产开发、公共交通观念的倡导和确立以及教育、医疗等决定生活质量高低的“软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些因素恰恰是低碳城市的特征。

从世博园可以看出,低碳城市是上海世博会一面鲜明的旗帜,反映出作为组织者的中国正在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表明中国有决心和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上海世博会大力倡导低碳城市发展之路,除了说明当今世界人口增长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外,还反映了一个世界趋势,即许多城市已经或正在经历从工业化经济向服务或技术型经济的转变,这改变了企业和人群对城市的要求,具有环保意识的房地产开发、公共交通观念的倡导和确立以及教育、医疗等决定生活质量高低的“软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些因素恰恰是低碳城市的特征。

“如果不重视低碳城市建设,长远来看,城市就会失去原有的吸引力。”社区范围内大规模环保意识教育,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改善城市环境的问题,为公众提供指南;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引导,则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和污染排放。

世博会还没有闭幕,上海就宣布了一项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后五年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将全市地铁运行总里程由目前的400多公里延伸突破至600公里。同时完善路网建设,加快轨道交通网与地面交通网、郊区新城与中心城市、市区交通与市外交通的三项衔接。因为在世博会期间,数千万人次观众被动放弃自家车,乘地铁、公交观博,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公交出行的可行性,并对便捷公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和谐城市:追求全方位的平衡和可持续

 

“自古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就没有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是始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有史以来数量最多、最具多样性的参展方,5 .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俨然一个和谐共处的“地球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所展示的时代性,牵动着所有在应对诸如工业化、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与安全等问题的影响时,各自国家所面临的相同挑战的不同方面。

作为当代中国献给世界的“名片”,中国馆是众多参观者、尤其是每一批外国贵宾的参观首选。很多国外游客表示:中国国家馆内部展示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天人合一、注重和谐的传统思想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义。自古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始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一中华智慧对全世界都可产生正面而积极的影响,并将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中国的浓厚兴趣。

上海世博会半年会期里举行的六场主题论坛以及闭幕式上的高峰论坛,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多侧面演绎和系统总结,这六场主题论坛议题分别为“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与城市未来”、“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以及“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高峰论坛则将“城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议题。  这些论坛都在围绕一个核心———“和谐城市”,认为和谐城市必须有三大支撑,即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以及社会公平和睦。在此之下,逐渐形成了七方面共识性倡议:一是创造面向未来的生态文明,二是追求包容协调的增长方式,三是坚持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四是建设智能便捷的信息社会,五是培育开放共享的多元文化,六是构筑亲睦友善的宜居社区,七是促进均衡协调的城乡关系。

 

创新城市:上海世博会的实践和探索  

“如何在便捷、低碳与自由之间寻找城市交通发展的平衡点,发现充满想像力的解决之道,需要不断创新。”

在城市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城市化浪潮快速蔓延的全球化时代,主动探索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上海世博会的历史定位之一。被称为“未来城市之窗”的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正是当今城市各种创新成果的荟萃之地。

法国罗阿案例馆的交通主题周带来了一种声音:即未来城市交通,应在便捷、低碳与自由间寻找平衡。她主张,在出行方面,应当给予相对“弱势”的群体以优先权,即首先考虑步行者的权利,其次是以自行车、电瓶车、轨道交通为交通工具的居民,最后才应该是拥有私家汽车的人。

另一个法国人热拉尔·梅斯特雷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实践,为创新城市的发展模式作了以下概括:一是以早期设计为前提,即重视总体规划;二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责任;三是以引入循环经济为要素;四是以充分利用资源为基础;五是以创新理念为风气。而创新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引人关注的是,一直致力于经济中心建设的上海,经过世博会洗礼,最近在编制第12个五年规划过程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都市文化,重点发展媒体业、艺术业、时尚产业、工业设计业、建筑与城市设计业等创意产业。

上海市市长韩正认为,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激励创新的智慧源泉之一。上海要放大世博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效应,推进城市多元文化融合,营造开放宽容的创新氛围,努力使上海成为创新、创意持续涌动,创造活力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