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婚恋 3-2 郭沫若的婚恋(4)郭沫若故乡行


 

 

   王先金 编著

 

             3-2  郭沫若的婚恋 4

 

                       郭沫若故乡行

 

  1938年底,郭沫若和于立群来到了陪都重庆。重庆离郭沫若的故乡乐山近了,他已有二十多年未回过家乡了。岁月悠悠,他日夜思念的母亲已于1932年去世,郭沫若未能和母亲再见上一面,每当他想起这件事时,总觉得自己是个“不肖之子”,有负于母亲养育之恩。

  郭沫若东渡日本留学后,他的第一夫人张琼华作为郭家的儿媳孝敬公婆,二十多年如一日。郭母生前知道郭沫若又在日本娶了一个妻子,担心琼华儿媳将来无依无靠,所以临终时特地指着张琼华,用微弱的声音对丈夫郭朝沛说:“他日八儿归来,必善视吾张氏媳,毋令失所。”                                郭沫若(2) 于立群(3)

  现在,战争把郭沫若又逼回了重庆,逼到了故乡的门口。郭沫若动了返乡的念头。19393月初,他回到已经离别了二十六年的沙湾老家。

此时,郭沫若的父亲已是八十六岁的高龄,卧病在床,神志迷糊不清。郭沫若回到家中,立即走到老人的病榻前,跪在地上颤着声音叫道:“爸爸,爸爸……”

  老人环视了一下四周,目光停留在张华琼的身上。他转过脸来,用微弱得几乎听不清的声音对女儿麟贞说:“八儿回来了,八女子就好过了。”

  八女子指张琼华。麟贞四姐告诉郭沫若说:“这么多年,八弟媳承担了大部分家务。父亲病倒以后,好几年了,都是她和兄嫂弟媳轮流侍候,天天喂药喂饭,扶上搀下,没得半句怨言。真是难为她了!”

  听了父亲和四姐的话,郭沫若心中对张琼华顿时肃然起敬起来。虽然她不是他所爱的女人,但她是他应该尊敬的、应该报答的女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焉得无义?郭沫若在一一拜过父兄长辈后,也要对张琼华行大礼跪拜。张琼华脸孔通红赶忙把他制止了:“这咋个要得嘛!要不得!”

  郭沫若见张琼华执意不允,也就不再坚持了,改为长辑到地。“心意嘛,总要尽到才是……”

  郭父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全家人也都十分高兴。

  张琼华年近五十了,红颜早已消褪,白发早已丛生。但她似乎并没有为青春在无谓而又无望的等待中白白地耗尽而悔恨,相反,郭沫若的区区一躬使她感到了极大的满足,好像这就是对她空守闺房、恪守妇道的报偿。

  郭沫若在家中住了几天。他看到自己的一帧照片端端正正地挂在墙上;他看到当年和张琼华结婚时用过的家具,一件一件都擦拭得干干净净,光亮如新;他看到过去居家时读过的书籍、用过的文具、写的作业本和手稿、毕业证书以及陆续寄来家信……都保存得整整齐齐,完好无损。在这一切的上面,他看到了张琼华的那一颗善良忠厚的心,从而深深感到是自己“误了人”。

  为了向张琼华表示感谢,郭沫若给她题了两首诗,短跋中特地写上“书付琼华”四个字。并逗趣说:“你如果往后没有钱用,可以拿它去卖几个大洋。”

  “啊呀呀,”张琼华惊愕了,“这咋个卖得嘛!就是饿死了,我也不得卖它!”郭沫若的任何一件东西,对她来说,仍视为圣物。因为这是“夫君”的东西。不管郭沫若对她如何,张琼华始终把郭沫若看作是自己的夫君。对之忠贞不二。

 

 

                  郭沫若求签鸡鸣寺

 

1946620日,郭沫若身着白绸大褂,摇着折扇来到了南京玄武湖畔的鸡鸣寺。观赏了一会儿湖光山色,他踱入正殿,径直走到签筒前,求了一签。签为第35签,上中,内云:“衣冠重整旧家风,道是无功却有功;扫除当前荆棘碍,三人共议事和同。”解曰:“家宅人口,全赖人功。求名迟迟,病保无凶;婚姻中变,媒妁相从。田蚕大熟,谋望未通。”

郭沫若是何等聪敏之人,当然明白签文中的含义。据说在场的记者听到郭沫若连说了几句“没意思”。第二天,南京、上海各家报纸相继刊登了这条消息。其中,《文汇报》以“为和平着急,郭沫若求签”为题,发表了专访。

众人均奇怪签语之妙,竟如此切合时事,难道冥冥之中有天意?

“衣冠重整旧家风”,是指抗日战争胜利;“道是无功却有功”,是讲郭沫若对抗战的贡献;“扫却当途荆棘碍,三人共议事和同”,则指正在进行的国共谈判,“三人”即美国代表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徐永昌、中共代表周恩来。

事后又有人说,这段签文还有一层含义,可能是讲郭沫若的个人生活:郭沫若在1939年与才女于立群结为伉俪,周恩来是主婚人。这是郭沫若的第三次婚姻,而且郭沫若的三位妻子互有往来,共同养育着郭沫若的许多子女。

或许正因为如此,郭沫若才连称“没意思”。

 

 

                     于立群突然“怠工”

 

  郭沫若逃离日本回国后,日本政府派兵将安娜和长子和夫拘捕起来,毒刑拷打。四个幼小子女在乡,也常遭到无赖的袭击。

  郭沫若归国四个月后,接到了一位日本友人的信,知道了这些情况,他心如刀割,当即写下了七律一首:

    相隔仅差三日路,居然浑似万重天。

    怜乡无辜遭鞭笞,愧我违情绝救援。

    虽得一身离虎室,奈何六口委丽洲。

    两全家难事虽理,此恨将教万世绵!

  之后,中日两国交战,使郭沫若与安娜长期处于隔绝状态,郭沫若虽全身投入了与敌人的斗争,但他并没有忘记安娜。

    1941116日郭沫若五十诞辰,周恩来倡议为郭沫若祝寿并纪念他创作生涯25周年,在重庆开展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庆祝活动中的一项是举办了一个展览会,郭沫若自己提供了很多资料,其中有手稿、书法、各种版本的作品以及好些大幅照片。当他把一帧他在日本与安娜及几个孩子合影的大幅照片交给办展览的人时,郭沫若捧着照片凝视良久,他的表情很严肃,他的眼眶里不觉润湿了。

  郭沫若回国不久,就和于立群同居了。在那些年月中,于立群终日操持家务,对郭沫若和子女的关怀也确无微不致。在1943年的一天,她却突然“怠工”了,一个人躺在藤椅上看小说。

  那时他们住在重庆郊外金刚坡下全家院子里,那里同时又是郭沫若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驻乡办事处。这天,郭沫若对于立群说话,她一句也不答理,一个幼小的孩子在周围哭闹,她好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郭沫若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没有办法,只好传话把杜国痒和冯乃超两位请来。

  这两位老战友把于立群视为小妹妹,原先于立群总是有说有笑,可是这一天,他们向于立群问长问短,想问出个究竟,她除了淡淡一笑外,依然看她的书。看来,书生们是捉摸不住女人的心理的,冯乃超于是把女作家白薇找来了。白薇也是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冯乃超想,女同志之间淡心也许更适宜一点,不料这一着也失灵。

  白薇问:“立群,你是不是身体那里不舒服?”

  于立群摇摇头,也不说话。白薇再问她时,她就什么表示也没有了。白薇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进了郭沫若的书房覆命。毕竟女人心细,她忽然发现郭沫若的写字台上似多了一件什么,走近一看是一张照片。这人好面熟,白薇是见过安娜的,她心中明白谜底已经揭晓。但她一向尊敬郭沫若,感到这样的事由后辈指出来不好,于是她又找了杜国痒来。

  杜国痒走进郭沫若的书房,指指桌上的照片,郭沫若一时还没有理会过来,他耳背,杜国痒又不便高声说,就用另一只手又指指那张照片。郭沫若这时才明白,他笑着说:“这是上午理书,从箱底找到的。”没想到惹起了这场风波,他无可奈何地把照片又放入箱底。

  郭沫若对友人或部属求他写字,一般都有求必应,欣然命笔。但有一次,有人请他题写“别妇抛离断藕丝!”一诗时,却面有难色。在旁的冯乃超把那人拉到了旁边,悄悄地说:“不要触动郭老心头的痛处吧!”

  郭沫若回国后创作的诗,不论新诗还是旧体诗,凡重要的他都亲自编入了战声集、蜩螗集、潮汐集等诗集里,而上面提到的那“愧我违情绝救援”应该是一首重要的诗,但郭沫若却没有收入进去。

  194811月郭沫若由香港进入解放区到了北京,于立群是后一步离港的。在那段时间里,住在大连的安娜夫人来到了北京与郭沫若见面,女儿淑子也伴同父亲住了几天。但当于立群到北京后,情况就完全变了。周恩来耐心做于立群的工作,也做不通。安娜只有重返大连居住。

  后来,郭沫若与安娜通信,都只有经过第三者收转。1977年,郭沫若去世的前一年,安娜写信给郭沫若,说两人都已届耄耋之年,希望无论如何见一次面。经热心人的安排,避开了于立群,这两位在年轻时曾如此炽烈地热恋过,而后又长期分隔的两位老人终于见面了。

  幸有这一次见面,否则,郭沫若将抱恨终生,安娜自然更加要唏嘘叹息,难以自己了。

  有人说,如果于立群也能和许广平那样处理与鲁迅因历史而造成的婚姻家庭问题,那么郭沫若后半生一定会心情舒畅得多,不致因日益增长的内疚沉重地压在自己的心头。而两位夫人的生活也必定会更为愉快一些。

 

 

                    书坛精英  文革受摧残

 

    于立群生性文雅、娴静,好读书、写字。她从小受家庭的熏陶爱好书法。她的祖父是写颜体的,母亲也是写颜体的,她自幼即学来了悬肘写颜体的硬本领。她写的正宗颜体字行书遒劲、郁勃,令郭沫若这位大书法家都由衷地赞叹不已。

    于立群书法以颜体和隶书最为拿手,郭沫若则擅长行书;她善于写大字,而郭沫若的字则偏小。他们夫妻俩能将自己的字巧妙地安排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别开生 面的书法艺术。

    最令人惊叹的是于立群的榜书(即握大笔写大字)。有一回,胡洁青(老舍夫人)到于立群家,正好撞见她在创作她的书法艺术品。每个字足有一张老式八仙桌那么大,一个字占一整张纸。于立群豪情满怀地说:“她要用这种大字书写一整套毛主席诗词,作为送给毛主席的礼物。”

    毛泽东主席本人是个大书法家,而且对历代各种碑帖颇有研究,甚为精通。当他收到于立群这件大作品后非常高兴,立刻亲笔回了于立群一封热情洋溢的答谢信,夸奖于立群的字写得好。                郭沫若和于立群的子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郭沫若就受到猛烈的攻击,在北京大学一间专门开辟出来的房子里,贴满了打倒郭沫若的大字报。毛泽东亲自下令对郭沫若加以保护,但由于林彪、江青一伙干扰的阻挠,郭沫若自己和于立群的处境还是愈来愈糟了。

郭沫若和于立群共生有六个子女:汉英、庶英(女)、世英、民英、平英(女)、建英。1968419日,于立群的爱子郭世英被所在的北京农业大学一伙人非法绑架了。

    “文革”以来,于立群早已在1967年失去了一个儿子郭民英。

    1968420日,于立群和郭沫若一家想方设法去了解世英被绑架关押的真相。但万万没有想到,22日晨,郭世英已被迫害含冤跳楼而死了。

    本来就患有心脏病、神经衰弱症的于立群悲伤得撕心裂肺,大骂不绝,她的精神受到了极度的刺伤,她的心碎了。

    1974125日,郭沫若被“四人帮”主持的、有一万八千人参加的所谓“批林批孔”大会叫到会场上,当着周恩来的面,几次三番被点名批判、罚站起来。

    “四人帮”的围攻,使已83岁、疾病缠身的郭沫若病情骤然恶化,当晚就抬到医院抢救,身体一蹶不振,衰老得不像样子。那一年,郭沫若连续发病住院七次,几乎一命呜呼。而于立群本人也病倒住了医院。

19786月,郭沫若逝世后,于立群为纪念郭沫若,特意编选了一本郭沫若解放后所作诗的选集《东风第一枝》。她决心尽已所能,着手整理郭沫若的文稿。197810月,政府为了纪念郭沫若,决定成立“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由周扬任主任,于立群等25人任委员。正当她为出版《沫若文集》勤勉地工作着的时候,1979225日,于立群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郭沫若和子女

 

 

 

 

参阅资料

 

    参见桑逢康:《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

    载《作家文摘》19941216日(第103期)    (1994.12.24)

     参见胡启明编《名人轶事录》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6月第1

                                                       (1995.02.21)

        参见《作家文摘》2004.10.12 《郭沫若与于立忱姐妹的情感故事》

        原载《文史春秋》2004年第9 黄子云/         (2004.10.15)

        参见《作家文摘》1994.12.2 《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桑逢康/

                                                       (1996.12.16)

        参见《作家文摘》1994.10.1412.30 《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

桑逢康/                                (1997.01.11)

        参见《文摘旬刊》1997.7.18 《郭沫若与于立群姐妹》

        原载《现代青年》1997.6                         (1998.03.31)

        参见《文摘旬刊》2000.3.10 《少年郭沫若缘何双耳失聪》

        原载《周末》2000.2.18                           (2000.03.16)

        参见《作家文摘》2001.6.5 《郭沫若诗集〈瓶〉与一位杭州女性王

             映霞访谈录》

        原载《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2 沈飞德/       (2001.07.29)

        参见《文摘旬刊》2001.10.5 《郭沫若的贤内助书法家于立群》

        原载《文史春秋》2001.5 /                 (2001.11.29)

        参见《作家文摘》2003.1.31 《郭沫若的第一次婚礼》

        原载《百年婚恋》赵 丽等编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10出版

                                                           (2003.02.04)

        参见《文摘旬刊》2001.10.5 《郭沫若的贤内助书法家于立群》

        原载《文史春秋》2001.5 /                     (2001.11.29)

        参见《文摘周刊》2005.9.13 《蒋介石解除对郭沫若的通缉令内幕》

        原载《人民政协报》柯云 育欣/                      (2005.09.14)

        参见《作家文摘》2005.11.29 《郭沫若的两次婚外情愫》

        原载《郭沫若人格》桑逢康/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3出版(2005.12.8)

        摘录《文摘旬刊》2008.8.29《郭沫若求签鸡鸣寺》

原载《周末》2008.8.14                               (2008.09.10)

摘录《作家文摘》2008.10.24《郭安娜:在又恨又爱中维护丈夫的声誉》

原载《档案春秋》2008年第8-10 吴月丽/          (2008.11.08)

《郭沫若之子郭博:往事何须再提》BESTBABY/ 《作家文摘》2009.8.14

    原载《新阶层》2009.4                               (2009.08.28)

 

    (注:《名人婚恋》最新电子版本约有80万字,有精美图片340幅,有需要的网友,可与我联系。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