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说小学生的调查“不具科学性”?
盛大林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专家称,增白剂被人体过量吸收,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张皓是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鲜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实验,是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并由校外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指导,实验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高博士称,调查的可信度100%。但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据11月30日《新京报》)
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鲜蘑菇竟然高达九成,这样的调查报告确实让人触目惊心。但这份报告“不具科学性”的说法,似乎可以起到“宽心”的作用。可问题是,北京市工商局凭什么说调查报告“不科学”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张皓是经过认真调查的。据介绍,张皓从不同的零售和批发市场,选择了不同产地的十六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其中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木耳等,样品中还有两份标注“有机”的,以及两份干蘑菇。那么,北京市工商部门有没有经过调查呢?如果有,请把调查报告公布出来;如果没有,就不要信口雌黄。
张皓虽然还是个孩子,但他的调查及其实验却不是“儿戏”。他的实验是在专业机构的专业实验室里做的,而且是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北京市工商局如果认为“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的实验方法“不具科学性”,那也应该拿出相关的科学证据——无凭无据地下“不具科学性”的结论,才真正是不科学的。
事实上,用各种化学药剂增白或熏黄水果、蔬菜等食品的事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新闻媒体上也多有报道。张皓之所以对蘑菇进行调查实验,就是因为他听说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卖相好看、延长保质期而使用荧光增白剂来浸泡食用菌。
显而易见的是,张皓的这份报告让工商部门非常难堪,因为九成鲜蘑菇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结论说明它们对市场的监管可能是不到位的。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北京市工商局宣称张皓的调查报告“不具科学性”是不是急于撇清责任呢?
诚然,鲜蘑菇被荧光增白剂污染并不意味着那些蘑菇一定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只要不超过规定的量,有害物质也不一定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既然奶粉中可以含有少量的三聚氰胺,蘑菇上含有少量的增白剂可能也是安全的。但工商部门至少应该重视张皓的这份调查报告,比如进行相应的调查和鉴定,然后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食品的卫生及安全是天大的事情,稍有差池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北京市工商局及其他有关部门都必须真正地负起责任,严肃地对待每一个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