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该怎样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安邦咨询评论


外资该怎样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引进外资的历史。中国给予外资大量的超国民待遇,以获取亟需的资金和技术。当日历翻到2010年的时候,在华外资却发现,过去的好日子已经不复存在,现在面对的是中国政府一项接一项诸如政府采购门槛、技术转让等“苛刻”要求。
这让外资有些受不了了,各种抱怨不断,尤其是在强制性技术转让方面,外资意见颇大。如中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草案出台后,外商对“新建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合资企业需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1%”的规定几乎一致反对,认为中国政府可能会迫使想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的外国厂商与中方分享其关键技术。
抱怨归抱怨,生意还要继续做。对许多外资来说,现在的问题是,面对中国大形势的转变,外资应该如何适应?是选择宁可放弃市场而死守技术,还是建设性地参与并顺势而为?毫不夸张地说,如何面对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将决定未来外资竞争的格局。
美国独立智库米尔肯研究所地域经济研究主管黄华曾表示,“真正尖端的技术不是拿来卖的,而是用来卡对手的。”但问题是,中国市场是否卡得住,或者能一直卡下去?
日本丰田旗下的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遭遇就是最好的证明。世界多个豪华车品牌,奥迪、奔驰、宝马在中国都有突出表现,这源于他们明智的选择了靠近中国市场,将生产线和技术带到中国。相比之下,雷克萨斯在销量上却远远落后于上述三大品牌,甚至有堕落为非豪华品牌的风险。这一结果与雷克萨斯的中国战略不无关系,他们自认为日本离中国很近,物流成本低,直接出口到中国市场销售更划算,重要的是还能保证技术不外泄。不过,技术虽然保住了,市场却丢了。孰轻孰重,当然要慎重掂量。
在我们看来,很多外资还抱着旧观念,并未完全明白中国现在的大势是什么,中国市场将如何变化。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导致他们在战略上犹豫不决甚至犯错误。
首先,正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将会提供比之前大得多的舞台。中国市场将随着内需战略而急剧扩大,任何产品和技术如果脱离了市场,那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中国市场的变化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规模扩大,二是市场升级。目前,很多外资看到了前一点,却忽视了后一个方面,依然将陈旧产品和技术向中国市场推销,这必将遭受冷遇。实际上,任何一个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市场都会经历不断的技术升级,更多技术含量高、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产品才是未来中国市场的王者。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的人均财富已从2000年的6000美元增至2010年的1.8万美元(约12万元人民币)。如果中国的成年人口以7亿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
实际上,也有很多外资看到了中国的变化,已在中国开始技术研发的布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因为就近研发、生产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含量产品才是制胜之道。同时,也会得到日益重视技术升级的中国政府的认可,而这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想象的机会。
其次,面对中国持续进步的制造业产业链,聪明的外资会选择主动融入。日前,全球最大挖土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计划将中国工厂复杂部件的采购“尽可能多”地从日本转移到中国。之前,该公司在中国的挖掘机工厂约有40%的部件是从日本进口的。卡特彼勒新兴市场主管里奇•雷文表示,“随着他们展现出制造更多复杂部件的能力,我们将减少日本的产能,增加中国产能。”今年7月23日,日本佳能集团旗下重要精密产品之一大幅面打印机第一次在日本本土以外生产并出货,而生产地就是广东深圳。在佳能大幅面打印机事业本部长本间利夫看来,珠三角的配套是全球最有优势的,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精密元器件。
当然,中国以外也有市场,但纵观全球,却很难找出第二个像中国这样将极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因此,抓住中国向消费社会的转型、抓住中国的结构调整,外资至少抓住了未来10年持续增长的动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市场正面临一场大变局,外资看待中国市场的眼光也要与时俱进。中国不仅是生产者的天堂,未来更是消费者的最大聚集区。以中国的需求和中国的文化,是不会让向中国积极转移技术和投资的外资吃亏的。在中国急剧发展的时候,以建设性、合作性和主动姿态融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将会在新的高度抢占先机!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