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集·后记》
收在本集中的文字,是我近年读书的几则笔记。年纪稍长,读书的趣味有些变化,青年时代翻过但没有读进去的书,在年纪稍长后重读,似乎多少有了点体会和亲切感,我近年喜读赵翼《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俞正燮《癸巳类稿》、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一类的笔记,在老辈学者中,我比较喜欢梁启超、陈寅恪、胡适、傅斯年几位学者。我读他们的书,抱定一个宗旨,即只读他们的书,绝对不涉及他们所研究的问题,我只是从他们的研究中看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趣味以及学术视野,我把从他们那里体会出的些许感受,用来观察中国现当代历史中遇到的问题。
因为多年来有点搜集材料的爱好,对于旧书旧档稍有措意,慢慢养成了判断史料的习惯,凡见过的史料,一般都不感觉兴趣,而只留意于人们没有谈过的材料,虽是近人的历史,但因为旧书旧档中多少有些遗存,只要有一定的阅读背景,还是很容易看出一般不为人注意的材料。
董桥过去说过,人到中年是叹息越来越长,文章越写越短,想不到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到了这样的年纪。回忆自己的文字工作,感觉也只有几篇短文,或许还有留存的价值,而所谓有些价值,也只是点材料而已。
我经常对学生说,道理前人已经讲完,西人也已讲完,我们最不能做的就是讲道理,所谓谈理论;我们所能做的,至多是把一点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连在了一起,然后谈了点感想,如此而已。
我在山西榆次出生。从小学读到师专毕业,二十五岁后离开家乡。“榆次”是个古地名,《史记·刺客列传》中就提到过,我非常喜欢这个名字,可惜后来行政区划变动,这个地方改为“晋中”了,我至今不能理解这个改变的理由。
没有其它可纪念自己家乡名字消失的方法,我把这本小书的名字称为《榆次集》,算是多少保留一点乡愁吧。
作 者
2010年12月7日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