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11月CPI涨“破五”或致再加息
11月CPI同比上涨5.1% PPI同比增长6.1%
居民消费价格出乎市场意料,上涨幅度达到5.1%。11月CPI涨幅达到5.1%的消息一出,让很多先前预测涨幅在4%左右的市场机构都大跌眼镜。2010年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来新高。其中,11月份食品类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率为74%,居住类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率为18%。毫无疑问,11月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PPI同比增长6.1%。11(CPI)同比10月CPI同比上升4.4%,足高出0.7%, 11CPI破五,或致今年年底再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遏制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过剩及控制热钱的收紧货币政策.
就在本周五,在通胀压力不断加大使然下,加息传闻再次传来。不过,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央行并未选择加息,而是选择在年内第6次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实际上,遏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当下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我国通胀压力将中长期存在,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遏制通货膨胀。而随着11月CPI数据的公布,加息的呼声再次增强,加息刻不容缓,政府应很快大幅度加息。
当CPI涨幅在4.5%以上时都应该加息,加之明年CPI肯定会比今年高,故年内加息要比明年加好。因央行周五已经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即使11月CPI数据超过预期,但是年内加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央行周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行动并不足以遏制通货膨胀风险,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官方很有可能再有进一步的调控措施,而12月再次启动加息通道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也有观点认为,但是,央行短期内不会马上加息。因为大家都预期马上加息,但如果真被猜中,则体现不出货币政策的"出其不意"水平;其次,这么高的CPI,无论加息0.25%还是0.5%,都会加剧再次加息的预期,不利调控。通过11月份对物价的调控会促使物价回落,届时12月CPI会有所回落,则一次加息0.5%,效果更好,有利于打消预期。而随着加息预期的暂时延后,市场将会震荡偏好。
12月10日消息,央行9日发布了行长周小川的署名文章称,2010年以来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已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或是央行货币政策的年终总结,暗示12月份或不会再次加息。几周前,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也发表过内容非常接近的文章,并提及综合运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但没有出现“今年1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说法。
中国人民银行10日晚间宣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30天内第三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2010年内的第六次。此前,央行曾分别于1月、2月和5月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上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分别在11月10日、19日,此次在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CPI数据前夜宣布上调,也不出市场预料。
央行如此密集地施以准备金率上调,意在进一步加强当前流动性调控,控制银行信贷投放和管理通胀预期。然而,在通胀数据提前公布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央行此举难以起到抑制通胀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仍旧无法排除短期内升息的可能,中国收紧货币政策趋势加紧。12月10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年内第六次上调,存准率也达到了历史最高位18.5%。这也是自11月16日以来,一个月内第三次上调存准率。
央行如此频繁地调整,实属罕见。毫无疑问,央行频繁的动作意在调控货币的流动性。在CPI涨幅创新高,全年信贷投放超标,通胀预期明显的情况下,央行不得不连续出招防通胀。央行这一动作,使银行可贷款比例减少,开发商的资金来源被进一步抓紧。今年大部分开发商,尤其是几大开发商巨头,业绩都已提前完成,今年的资金已不成问题。而可能受影响的中小地产企业,常在主流媒体的视野之外,其境况对购房者的影响可以说很小。央行的动作,关键是对明年的影响。年底的尾货可能不差钱吊高价卖,也可能同样不差钱大方甩卖。至于明年,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将面临新一轮的观望。
09年以来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地产泡沫不断扩大;而本月初中央传出的信息,“货币政策调为稳健”——方向性的宏观政策不会轻易改变,相信明年的信贷将会较为紧手,开发商得量腰包动工了。可以预见,明年楼市的投资性比例将会降低,楼价将会保持稳定,保障住房政策也将得到执行。不过本次央行选择上调存准率而非加息,是不是说明通胀问题并非那么严重。
央行当天早些时候公布,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640亿元;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9.5%。11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8%,比上月高0.5个百分点。如果不考虑此前针对部分银行的差别上调,此次上调之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8.5%的历史高位。粗略估算,此次上调后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000多亿元。此前,央行官员分别在不同场合表示,十分关注内地宏观经济运行及流动性状况,并宣称除加息之外,还正以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工具收缩货币。
为期3天的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今日(12月10日)开幕,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的基础上,将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本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确定明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个“搭配”或许预示着,明年中央会更多着墨于防通胀和调结构,对经济增速可能会淡化一些。控制通胀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虽然中央政治局会议没有过多表述,
但根据11月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控制物价的决心和力度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全面通胀的风险非常高必须靠货币政策的帮助才能控制通胀,加息对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影响非常有限,但它是控制通胀预期最明显、最重要的一个工具,加息可以防止蔬菜价格的上涨变成所有价格的上涨。未来调控可能会更加密集,尤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之后、明年1月份可以预见的信贷井喷之后,调控是必须的。流动性不可能一步调控到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之后很有可能有进一步调控措施,针对11月份的数据到现在还没有调控到位,公历新年前加息可能性仍然很大。
从已知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当前的通胀水平较高,而产出相对较低,并不是很乐观。这可能是出台偏紧的调控政策的主要诱因,因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排除之后加息的可能。不过节能减排、限制供应导致了产出数据不高;而CPI超预期更多是由PPI(出厂价格指数)数据上升拉动的,食品价格已经有了明显回落。明年开始,这种方向可能会发生逆转,即产出上升、通胀回落,中国市场进入经济向上,通胀向下的利多周期。
在国家统计局周六公布的1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中,我国11月居民消费品价格(CPI)同比上涨5.1%,创下近28个月以来新高。而在通胀压力加大下,关于央行再启加息通道的呼声越发加大。来自国家统计局当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CPI涨幅扩大。此外,1-11月份CPI同比上涨3.2%。不过,上述数据远超此前国内诸多学者、机构的预测。其中,在国内一财经网站的调查中,10家机构对11月CPI同比增长的预测中值为同比上涨4.8%。而粮食、水果等食品价格的不断窜高,成为导致11月CPI再创新高的主要推力。
由于食品价格高企,同时居住类价格和服务品的价格上升也比较快,所以造成了上月CPI的高企,上述数据符合此前预期。食品等产品价格的高企成为导致我国11月CPI同比大涨的主要因素。在构成CPI的八大类产品中,食品类、居住类和衣着类产品在11月的环比涨幅较大。数据显示,上述三种产品的环比涨幅分别达到了2%、1.8%和1.6%。而就在11月中旬,淄博市场上,鸡蛋的价格就创下了4.8元/斤的历史新高。不过,随着国务院旨在遏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国16条”等措施的出台及效果初现,在11月CPI同比涨幅创下新高后,12月CPI涨势将会出现回落态势,12月CPI涨幅或回落到4.5%左右。
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12月11日,周六公布的11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显示,中国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5.1%,高于10月份的4.4%,创出28个月新高。同时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1%,亦高于10月份的上升5.0%。此外,中国11月CPI环比上升1.1%,PPI环比上升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10日至12月12日召开,此次会议将讨论2011年的具体经济目标,并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调控定调。此前,中央政治局在12月3日的会议上提出,2011年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2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出口增长34.9%,进口增长37.7%;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7%。本月宏观经济数显示,经济企稳态势进一步明朗。工业生产11月同比微幅上涨0.2个百分点,已经连续六个月稳定在13.5%附近,表明经济增长基本稳固,不存在大幅下滑风险。但不利因素依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对本月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进出口,涨幅分别达37.7%和34.9%,这是远超市场预期的,方正证券研究所尹哲认为。
一方面,进口大幅上涨中价格因素(尤其是原油及铁矿砂)占比较大;另一方面,出口加速的连续性还有待观察。数据显示本月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出口市场的增速较上月均高出12个百分点以上,这主要是受发达经济体节日需求旺盛的影响,而对以东盟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出口却略有下降。欧美经济体失业率高居不下,经济复苏缓慢,外需增长是否具有连续性还有待观察。第二,考虑到通胀因素,消费实际增长略有下降,内需的扩张性增长还需要十足的动力来支撑。
通胀超预期高位运行。CPI在10月份大涨0.8个百分点达4.4%的基础上,本期再次大涨0.7个百分点达5.1%,超过此前市场平均4.6~4.8的预期水平。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7%,依然是本次上涨的主要推手。但是自11月中旬国务院下发国十六条后,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以及交通部等多部委通力合作,连续出台市场及行政手段对物价进行调控,调控效果在11月下旬已得到显现,蔬菜价格的大幅回落便是有力证明,粮油价格虽然继续上涨,但上涨动力已明显不足。
从长期来看,一方面粮食连续七年丰收使得国家有充足储备可以有效保证供给;另一方面蔬菜水果等食品生产周期短,对宏观调控的敏感度较强,国家可以运用市场、法律乃至行政手段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供给,稳定价格,因此不必过于忧虑。当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攀升、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于完善,CPI的水平线会有所抬升。
同时,截至11月,本年新增信贷已达7.44万亿元,全年新增信贷超过7.5万亿的目标已无悬念。在此背景下,央行昨日再次提高准备金率,一月之内三次上调准备金率,却没有连续采用价格型工具利率手段,很明显在这二者间,当局是偏好准备金的,意在打压通胀、抑制资产泡沫,而利率手段在控制通胀的同时对实体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前者更大,不可测因素也更多,因此在增长与通胀的反复权衡中,当局的宏观调控基准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了《11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数据显示,我国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今年1到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6.1%,环比上涨1.4%。今年1到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5%。(注:这一数字也创下28个月来最大升幅,2008年7月CPI同比涨幅曾达到6.3%。)
一、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比10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比1-10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11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10.9%,集体企业增长10.8%,股份制企业增长1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1.7%。分轻重工业看,11月份,重工业增长13.6%,轻工业增长12.7%。分行业看,11月份,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8.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8.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7.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9%。
分产品看,11月份,503种产品中有407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天然原油1752万吨,增长11.8%;发电量3453亿千瓦时,增长5.6%;粗钢5017万吨,增长4.8%;水泥17658万吨,增长17.3%;汽车182.1万辆,增长27.6%,其中轿车96.9万辆,增长28.2%。11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5%,比上年同月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287亿元,同比增长20.8%。
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0698亿元,同比增长24.9%,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87520亿元,增长19.0%;房地产开发投资42697亿元,增长36.5%。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11月份,中央项目投资16837亿元,同比增长10.2%;地方项目投资193861亿元,增长26.4%。在注册类型中,1-11月份,内资企业投资195826亿元,同比增长26.2%;港澳台商投资6717亿元,增长17.9%;外商投资7229亿元,增长5.3%。
分产业看,1-11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9%。在行业中,1-11月份,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10191亿元,增长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2194亿元,增长5.8%;铁路运输业投资5822亿元,增长25.3%。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11月份,累计施工项目439758个,同比增加10288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98297亿元,同比增长26.8%;新开工项目301937个,同比减少15075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72345亿元,同比增长25.9%。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11月份,到位资金238441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4.2%,国内贷款增长24.8%,自筹资金增长29.6%,利用外资增长6.7%。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11亿元,同比增长18.7%,比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224亿元,同比增长18.4%,比1-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1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046亿元,同比增长19.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65亿元,增长17.0%。按消费形态分,11月份,餐饮收入1601亿元,同比增长19.6%;商品零售12310亿元,增长18.6%。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5400亿元,增长30.7%。
四、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
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其中,城市上涨4.9%,农村上涨5.6%;食品价格上涨11.7%,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5.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6%,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4.0%,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6%,居住价格同比上涨5.8%。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比1-10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
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1%。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1.3%;食品价格上涨2.0%,非食品价格上涨0.6%;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2%。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0%,其中鲜菜环比下降1.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衣着类价格环比上涨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上涨0.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下降1.0%;居住价格环比上涨1.8%。
五、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上涨
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1%。分类别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6.9%,其中采掘工业上涨14.6%,原料工业上涨9.8%,加工工业上涨4.7%;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3.3%,其中食品类上涨6.2%,衣着类上涨2.7%,一般日用品类上涨3.1%,耐用消费品类下降0.7%。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4%。1-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涨幅与1-10月份持平。11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7%。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上涨16.5%,燃料动力类上涨9.8%,化工原料类上涨9.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0.7%。1-11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涨幅与1-10月份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