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七书简介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军事用兵艺术的集大成著作。兵法是在合理的思维过程中,加上虚实、奇正的变化,以求在双方博弈的过程中成为胜利的赢家。

  一,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曹操整理出来的,还有六十九篇佚文,唐以后已失传。从道法自然的哲学体系作出发点,是我国最完整的兵学思想体系。主要内容有计谋与实力,形势与虚实,地形与情报的综合运用,高度强调用兵艺术,是中西方共同研读的兵学宝典。近人刘伯承总结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为趋利避害,奇袭歼敌。

  二,吴子兵法强调作战要随时代条件的演进而不断创新,铁器和骑兵的出现引起作战方式的明显变化。吴起的作战思想是在这种环境下酝酿出来的。全书共分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吴子兵法简单实用,重视用的一面,不像孙子兵法比较重视体的一面。

  三,尉缭子共二十四篇,相传是秦王政时尉缭所作,风格与司马法相似,但更重杀威。内容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武议、将理、治本、重刑令、伍制令、将令、兵令等。尉缭子是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思想,很合秦始皇的需要。

  四,司马法是古代的军礼,同时附上齐景公时的将军司马穰且兵法,相传是姜太公所写。汉武帝十分推崇此书,全书一百五十五卷。历代兵家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司马法是古代兵学的集大成者,它的内容如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皆有很深厚的政治思想。

  五,六韬又称太公兵法,是兵家权谋的始祖,共分:1,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2,武韬,论用兵的韬略;3,龙韬,论军事组织;4,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布阵、武器;5,豹韬,论战术;6,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六,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一本专论战略的兵书。分上中下三略,是讨论大战略及国家战略的宝典。

  七,李卫公问对,是李世民与李靖之间的兵法讨论,主要表达了李靖的军事思想。该书是对孙子兵法的进一步发挥和阐述,对奇正、虚实、主客有独到见解。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98个问答,其中上卷主要讨论奇正关系;中卷主要讨论各种阵式的演练和实战;下卷主要讨论指挥作战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