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新政系列谈之四:医务人员的本质回归
长沙东西现代医院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牧樵
今天的医务人员无论是自身评价还是社会评价,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角色。山东社科院一项调查显示:78.52%的医务人员认为精神压力较大;66.85%医务人员反对子承父业;仅6.11%医务人员认为医患关系双方融洽。环球网舆情调查中心的的《中国社会职业形象网民态度调查报告》显示:医生演员官员垫底。
打开电视或报纸,医院曝出的都是瞠目结舌的新闻:男婴医院刚出生掉火盆;“超女”王贝整容死亡;百年湘雅医院曝腐败窝案;珠海市内9家公立医院药剂科科长被抓……
这些,都是客观事实,绝非媒体哗众取宠。男婴出生掉火盆,至少说明医院缺乏规范的流程和责任心。“超女”王贝整形致死,令公众再度审视整形行业美丽的背后,央视认为,社会需要得到真相,社会的利益需要维护,要纠正现在行业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新华社也发表评论说,地方卫生部门岂能让王贝死因成谜?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表示,要在“以后”制定更详细的行业标准,对整形美容机构进行评价和考核,接受公众监督。百年湘雅医院曝腐败窝案,6名部门中层被省纪委带走;珠海市内9家公立医院药剂科科长被抓,涉及医药企业80多家,医药代表70多人,其中最高涉案金额超过100万元。这至少表明医院这个特殊的“空间”,出现了问题。
现在,患者怪医生,医生怪医院,医院怪制度。客观事实,无法改变。
曾经,医务人员被形容为“白衣天使”,这是现代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美称。因护士身穿白色工作服,从事救死扶伤的神圣事业,故称白衣天使。他们纯洁、善良、富有爱心;他们救死扶伤,童叟无欺。1912年5月12日认定的国际护士节,就是为了纪念护士南丁格尔而来。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来说,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就是医务人员的形象代表,在2003年通过“非典”突显出来,如同于文华在《白衣天使》歌中唱道:“我知道你的奉献是白求恩的精神,我知道你的脚下是南丁格尔的足迹 。”。
白求恩也好,南丁格尔也好,都是外国人。对于中国人来说,“白衣天使”的概念同样是舶来品。我国历代岐黄前辈,其穿着的一定是长袍马褂,绝非现在医务人员所穿的白大褂,因为在中国古代,白色的衣服是恰恰是丧服!所以说,当西方医学通过传教方式进入我国时,国人把那些穿白色的传教士和医生看成是魔鬼,这是由于中国传统医生和西医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的差别所至。杨念群在《再造“病人”》一文中把现代医院看成是一个特殊的空间,中国人看病往往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亲朋好友可以参与医疗过程,可以对医生的一些诊断提出意见,说方子不对,加几味药,减几味药等。西医可不一样,病人往往在一个封闭空间进行治疗。刚刚进入中国的教堂几乎都有医生,那些阴森、神秘、可怕的教堂空间就相当是一个医院,令中国老百姓产生无数的“暇想”,首先,“赤发蓝眼”的洋人本来就是侵略者,加之西医外科的“鲜血淋漓”,穿着丧服一般的白衣,就是典型“妖魔”啊!这样的思想所产生的后果在1870年的“天津仇教案”中,激发了出来。当时,天津有一恶习,贫苦人家常把无力抚养的孩子丢弃。天主教的医生兼传教士,可怜这些无辜的生命,收养了这些弃儿,有病的加以治疗。老百姓却“暇想”教堂“挖眼剖心”,打死教会医院的传教士医生多名,焚毁教堂。
当然,那些都是过去的历史,今天的中医,同样也穿上了白大褂。“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成为了全世界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可是,中国的医患关系差的深层次的症结在于目前的医患双方互不信任。于是,出现了“病人怪医生,医生怪医院,医院怪制度。”的怪象。现在,不管什么原因,只要病人在医院死了,就可能产生医疗纠纷。那么,医院,这个神圣“空间”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还是,真是由所谓的“医闹”而起的吗?越来越多的人对医院产生了惧怕感,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如果医生只是瞄准病人的钱袋子,痛苦和生命的尊严全被漠视,那将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空间”。借用杨念群《再造“病人”》的概念,我们是不是可以《再造“医院”》和《再造“医生”》呢?
我们的医院今天到底怎么了?难道大家都看不见吗?医改新政给我们无限的希望,只是希望有机会参与医改的所有人,万万不能忽略客观存在的事实,再造应该再造的系统,让医务人员回归到其应有的本质,牢记曾经的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让普通百姓尊重每一位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