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国家产生通货膨胀的内因外因(5)
--现行的纸币(或电子或信用)货币体系下经济高速增长必然产生通货膨胀
(作者注:在现行的纸币(或电子)货币体系下,新兴国家产生通货膨胀是与其经济高速增长密切相关的,任何忽略这一因数去分析通货膨胀都是片面的!如引用该文观点,请务必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任何媒体均可免费转载该文,但必须注明:转自杨钦松的博文并注明作者新华网址:http://yangqinsong.home.news.cn/blog/home.do)
2-2)现行的纸币(或电子或信用)货币体系下经济高速增长必然产生通货膨胀
作者在上篇文章里简要分析并得出了在黄金货币体系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产生通货紧缩的结论!并从理论上简要解释了上世纪20-30年代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和产生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那么在现行的纸币(或电子或信用)货币体系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根据作者的货币理论原理,一个国家的货币价格是由该国的有形商品、无形商品和金融商品的价格共同确定的,有形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种类的变化对货币价格的变化起决定作用,相比较而言一国的无形商品对其货币价格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而金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种类的变化对货币价格的贡献变化不大,原因在于作为虚拟资产的金融商品其利润来源于实体经济,也受制于实体经济,但其种类的增加和数量的扩大却可以起到消解货币价格上涨的作用,即可以起到抑制有形商品价格上涨的作用!(作者注:对具体理论内容感兴趣的朋友请阅读作者的《货币理论》一书“第一章 货币理论”P45—P54)。
根据该原理推论,一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必然会发生剧烈的通货膨胀,尤其当该国的金融产品种类不多数量不大的情况下。新兴国家的经济由于多年来一直高速增长,因此其产生通货膨胀是必然的!有关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其货币价格的关系或其通货膨胀的关系,作者在《货币理论》一书的“第四章 论世界统一货币的不可行”里专门花费一节“1-1-5 货币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发生剧烈通货膨胀的必然性”进行了理论推论,从理论上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必然会导致该国出现通货膨胀的结果进行了具体的推论。本文引述相关内容如下(作者注:对具体的更详细的理论推论感兴趣的朋友们请阅读作者的《货币理论》一书“第四章 论世界统一货币的不可行”P76—P85):
“……根据公式(14)M =η¹Mª+η²ΣεM¹M¹对应的商品种类和数量高速增加时,ΣεM¹↑ → η²↑ → η¹ ↓,假设η¹Mª不变,即黄金价格对该国货币价格的贡献不变,那么M随η²ΣεM¹的高速增加而快速变大。用语言表述就是:随着生产出的商品种类和数量的高速增加,该国货币价格随之大幅上升,即相对于黄金等实物表现为通货膨胀……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初期,该国生产的商品种类和数量高速增加,导致货币相对于黄金等实物快速贬值,结果就是剧烈的通货膨胀,同时该国老百姓的货币储备高速增长,每一个经济起飞的经济体都不可避免……”
换成一般性结论即是:在现行的这种纸币(或电子或信用)货币体系框架下,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产生通货膨胀!
以我国为例,这种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剧烈通货膨胀的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初表现得最为典型,对此大家都还记忆犹新,原因就在于当时我国几乎没有金融产品,导致当时的货币价格的变化与有形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种类的变化呈正相关线性关系,换句话说,当时的物价上涨的速度与经济增速呈正相关线性关系!换成一般性的表述为:在没有金融产品消解货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可用图表-1描述如下:
而近十余年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物价(泛指不含房价的一些民生用品)却没有像上世纪90年代初那样随之线性上涨,其原因在于这些年来国内大力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市场比如股市扩容、开发各类商品期市和房地产市场金融化等等,让这些金融商品消解了很大部分货币价格的上涨,从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为国民提供了并不剧烈的物价上涨的环境!尤其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高速金融化的发展对此作出了最重要贡献!尽管如此,国内的物价每年也是稳步上升,虽然我们没有将之称为“通货膨胀”!可用图表-2描述如下:
作者特别声明上述图表-1和图表-2的描述只是定性地比较说明一个国家有无金融产品和其市场大小不同所带来的该国经济增长与其通货膨胀关系的不同结果而已,而非定量模型推导出的精确图解。
根据上述金融市场发展能抑制通货膨胀的原理,作者要借此机会表达一个有关“肯定”我国这些年房地产价格飘升的正面观点--尽管有可能因该观点而让作者遭受到部分读者的炮轰:国内同胞应该要感谢近些年来疯狂上涨的高房价,假如没有这种房价的节节高升,假如没有房地产市场容纳了如此巨额的货币量,各位如何能够在我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的十余年里能享受到并不严重的通货膨胀!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印尼的老百姓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在前些年遭受的通货膨胀比国内同胞可要严重啊(今年可能低些),尽管该国的经济增长近年来只有5%左右的水平,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地的房地产没有国内那么“热”--可能只是作者的主观偏见!
同时,作者也有一个困惑:作为普通国民基本生存条件的“衣、食、住、行”之一的“住”为何没有被纳入物价指数的计算因数或者所占权重极低(注:作者并不清楚国内如何计算物价指数)?依照作者的理解或观点,只有在每个国民至少每个家庭在其从业成员的工作场地附近都拥有一套住房的前提条件下,或者说领取工资的国民不需要租房“住”的前提下,才能够将“住”这一因数不作为物价指数的计入因数!不知道我国目前是否已经达到了该前提条件?假如将房价因数按其应有权重计入物价指数,我国这些年的“通货膨胀”应该只会比印尼高不会比印尼低,因为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平均比印尼高3-4%!此外,将房地产这一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或作用的行业归于“金融商品”之列作者是不敢苟同的。
(未完待续)
杨钦松
2010-12-19 写于雅加达。
参考文献:
1。杨钦松著《货币理论》,2009年8月出版,经济日报出版社
2。杨钦松博文:荷兰的郁金香与我国的房子有啥关系?
http://12397053.blog.hexun.com/43325720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