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笔者及家人两年来共同地辛勤付出和“心理磨难”,终于在今日拿到了属于自己、还算不错的地段(前海)购得一套2室2厅的房子。
面对鲜红地“红本”,心里感慨万千,这个房子从签订合同到今日经历三个月时间。其间,走了很多波折。波折之一,从首付两成到因“国五条”变成了首付三成;波折之二,银行贷款刚刚批准打八折后第二天国家就宣布首套全部一律八五折,煞为惊险;波折之三,轰轰烈烈的11月份深圳要征收房产税及进行税率改革让人骇人听闻,在10月31日去交税还是按照1%,算是又躲过一劫;波折之四,过户后银行年底“钱紧”迟迟不放款,而笔者却需要支付贷款利息,很是不爽,可是银行一直就说没钱,于是在“强制”被购买了银行的所谓的理财产品后,加上外部的“胁迫压力”,终于于15日放款。四个波折下来,使笔者得了一种顽症:牙痛病。此病得来易,痛起来要命,治起来却很难。哎,毕竟是生来最大的一笔花销,值!
想想为此的付出,真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为此花掉了手里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朋借了一笔不小的款项。不过现在心理上,的确安稳了不少,毕竟属于真正的“深圳人”了。
时光飞逝,又到2010年的年尾了,“王老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随着年终一系列不那么好看的统计数据(如cpi、房价、基尼指数等等)陆续出台,整个社会似乎弥漫着“年末危机论”的悲观气氛——社科院日前在京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中的《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指出,房价问题的关注度在逐年上升,半数城镇居民当前对政府的首要期望是“降低房价”。
大家在谈到自己未来一年的计划时,除了“更加努力地工作、挣钱”外,提及比例最高的就是“要尽力改善住房条件”,城市居民的提及比例高达49.1%,小城镇居民的提及比例也达到了33.8%。然而摆在他们面前最令人沮丧的事实是,除了工资不涨其他什么都涨,光是“柴米油盐”的涨价已经让人吃不消,小市民无论再努力工作,其收入的增长水平依然赶不上cpi的增长幅度,更不要说房价的增长水平。
同样是社科院于12月7日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在高房价的压迫下,城镇家庭的85%已经无力购房,而深圳作为全国房价最高的几个一线城市,估计99%家庭已无力购房。
笔者身边的很多同事和朋友经常问我:“深圳房价那么贵,为什么新房还是一上市就卖完?都卖给谁了?”,我就跟他们讲:深圳人口基数按1200万计算,即便是只有1%的人买得起房子,就是12万,一人买一套房子就是12万套,一人两套房子,市场上的需求就是24万套,而深圳09年全年的销量不过是7万套,僧多粥少,如此“饥饿营销”的手法自然形成牛b烘烘的“卖方市场”,深圳楼市真是“皇帝女儿不愁嫁”!
金钱永不眠。今天楼市价格的恶性膨胀,固然是国内各种利益集团相互纠结的成果,政策的频繁调控成为“空调”,已经影响了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其背后由于没有盈利的动力,雷声大雨点小,根本没有办法从供应结构上平抑商品房的贪婪定价。
08年岁末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所谓“次贷危机”就是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支付能力差的穷人贷款评级叫做“次级贷”,政府从中得到教训,学会了危机防范于未然,就是通过价格杠杆,把中低收入人士从楼市完全屏蔽出去,从而降低信贷风险而带来的金融风险。
例如4月15日出台的调控新政规定:“对购买首套自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和以往诸多调控政策“保护”首次置业的积极性不同,这一政策突然“转向”,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首次上调了首次置业人士的首付比例,并且取消了利率优惠,将中国社会步入“成家立业”的广大新生代和逐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年代生人”的置业梦想一再延迟。
而当他们一觉醒来,发现凭借自己的工资收入永远买不起深圳房子,深圳楼市再怎么火爆都是别人的事情,自己唯有作壁上观,这种loser的感觉将会一直陪伴自己甚至延伸到家人,环顾周围,凡是买的起房子的无非都是“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出场的男嘉宾拥有几套房子就是这个相亲节目中最大的“春药”,权力和资本联姻视楼市如“囊中取物”易于反掌,深圳楼市成为只占总人口1%的顶尖富人们“击鼓传花”的游戏,一连窜的打压政策非但没有限制富人买房,反而将穷人彻底挤出了这个市场,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这恐怕是当年为政策叫好并且对房价下行寄以厚望的广大“空军们”始料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