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香港人的归属感是关键


      增强香港人的归属感是关键

                      舒 乙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到香港问题时,谈到香港存在着深层的社会矛盾,虽未深谈,但已隐约令人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充满了忧患意识和前瞻性。

我近日因《老舍五则》话剧演出和办我个人画展曾在香港逗留半个月,有机会接触香港百姓和走访一些机构,所得印象和总理讲话精神甚是契合,可谓颇有同感。

目前香港“民主派”的比例在人数上已达百分之五十以上,有的估计已达百分之六十以上,一股强劲的“反祖”、“反共”暗流正在涌动;社会上普遍不讲普通话,英语仍然是第一语言,第二位的是广东话;市面上欺生、欺大陆客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在电视节目中很有特色的香港凤凰卫视并不被香港人看好,甚至被斥为是播给大陆人看的;有水平的文学刊物《明报月刊》和《香港文学》的发刊份数狂跌到三千份以下,失去了影响力。

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

.把增强香港人的归属感当做今后的中心任务和关键点,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点去做。香港毕竟被英国统治了一百年,回归不过才十二年,普遍认同回归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坐享其成,放松警惕。相反,应该加紧工作。试看美国人对香港的重视,他们的领事馆滿额时高达六百人,日以继夜地搞渗透,剌探情报,收买人心,拉拢不同政见者,无所不用其极。对我们来说,香港回归只是工作的起点,不是终点,一切都应从头做起。须知,毕竟大陆和香港在政治上是两种制度,有本质区别,要香港人普遍认可大陆是有着天然的困难的,决不能想当然,以为自然而然就会水到渠成。出路只有一条,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外,要加紧对香港工作,争取主动,增强香港人的归属感,从根本上转变看法和立场,认同祖国。 

.在文化上采取攻势,要举全国之力,去展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拿出最好的东西,不间断地,系统地,去感动他们,感化他们,震撼他们,使之不得不佩服,不得不敬仰。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香港无论如何也无法相比的。严格地说,香港文化是没有什么根基的,硬件软件都不行。它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只有低水平的文化。文化是它的薄弱点。大陆则有雄厚的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正可利用。但应好好组织,要高屋建瓴,做通盘规划,全国一盘棋,统一行动。要不断地举行大展,诸如故宫大展,全国考古新成果大展,六大地方博物馆大展,齐白石大展,徐悲鸿大民,傅抱石大展,吴冠中大展,林风眠大展,磁器大展,古典家具大展等等等等。每个大展都要有高水平,高含量,高规格,很正式,是国家级的,有国家领导人出席,花大钱,下大力,有大轰动,不做则已,做就必须引起轰动。让香港人排长队,争先恐后,废寝忘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而且把台湾的,东南亚的,日本的,韩国的观众也吸引来,像过盛大节日一样,引起共振。出面一定是中央政府,绝不交给任何私营公司去搞,香港政府积极配合。这些大展看似无形,却是最大的实力,能起巨大的凝聚作用,像脐带一样,紧紧连接香港与大陆,让香港吸收母亲的精血,产生内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而这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

.把推行普通话提到第一要务上来。语言是国家统一的第一工具。有远见的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重视语言的功能。当初台湾光复时,国民政府首批派往台湾去的并不是军队,而是几位大语言学家:魏建功、何容、齐铁恨等,去推广国语,用每天早晚广播的办法,办国语日报的办法,硬惯,去排除日本和日语的影响,起了特别有效的作用,以至现在台湾的国语水平是一流的,连陈水扁本人的国语也非常漂亮,无形中给他的“台独”活动增添了极大的阻力。香港目前的第一语言仍是英文,这很不正常。在这方面,绝不能手软,要有一系列硬性规定,包括政策规定,测试规定,资格规定。官员一定要带头讲普通话,讲不好也要讲。公务员要讲,教员要讲,学生要讲,讲解员要讲,社交要讲,特别是在公众场合要大讲特讲,形成风气。

.千方百计鼓励香港学生到内地来就学,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感,由争夺少年青年做起。在这方面国家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百闻不如一见,由小热爱祖国是根本之计。也许,这是给“民主派”釜底抽薪的一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