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迪按:亚洲各国存在美国的钱整天见贬,如何让我们手中的美元债券变成亚洲发展动力?我们完全可以设立亚洲发展基金,发展我们自己的经济。
11月27日清晨,日本参议院通过关于中日“撞船事件”等问题的仙谷由人官房长官问责议案,这一损害中日关系的事件,历经两个多月,仍然困扰日本政局,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告诉日本政治家,力图维系或加强日美关系,绝非可以拿中日关系开刀。
本来,“撞船事件”仅是中日两国关系中一件小事,但却因为该党中枢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形势,导致民主党政权举步维艰。可以肯定,今天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政府都要为“撞船事件”的误判付出代价。
为何撞船事件这样一件小事,在今天却发展成为一个影响中日关系乃至东亚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笔者认为,事态如此发展,其背后反映了日本社会面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出现重大信心不足。我们知道,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经济一直徘徊不前。有人称,这一期间是日本“失去的20年”。首先,日本引以自豪的世界经济第二的历史已告终结,企业官僚严重扼杀技术创新精神,导致整个经济、社会活力降低。第二,“高龄少子”社会迅速降临,给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带来诸多重大变因,战后高速增长时代形成的社会模式难以为继。第三,社会大众心理日趋保守,整个社会丧失目标,改革停滞不前。
这些年来,围绕如何打开日本经济僵局,日本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但是前两年,日本终于统一了舆论,整个社会决心要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国家发展中汲取振兴的活力。整个社会不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对日本是威胁,各种中国威胁论一度销声匿迹。
撞船事件后,日本舆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异质”四起,“包围中国论”一时成为日本外交主调。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在这种喧嚣外,大量的日本国民、有识之士,对维护、发展中日关系怀有强烈的意愿,只是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声音没有得到充分表达。就在撞船事件发生后不久,一位著名学者专门打电话给我说,他担心这件事成为美国加强其在日本存在的借口。近几周来,日本媒体对日本政府在撞船事件的对应有所反思,开始刊登一些比较理性的意见,如日本前外交官孙崎享撰文承认,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之间存在搁置的共识,他批判日本政府否认这一共识的主张,呼吁日本政府应该回归搁置领土争议的立场。孙崎曾任外务省国际情报局长,他在各种媒体中严厉批评菅直人、前原政权的附和美国牵制中国的外交政策。而日本前驻联合国大使谷口诚则在多次讲演中提出,日本政府应该重新回归鸠山政府提出的东亚共同体轨道。
其实,中日两国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问题在于最近一段时间日本政府少数领导人的某些“火中取栗”行为,不但损害了中日关系,也给日本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此外,这种对华所谓“毅然”对决的政策,如同飞去来器,严重伤害了这个政权的稳定。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日关系?笔者以为,我们对于少数人挑起的危害中日关系的问题既要严正对待,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于日本政府少数挑起中日关系的人,他们在日本国内也是不得人心的。在日本,还有众多有识之士并不认同日本政府刻意恶化两国关系的行为。因此,中方应该从更高、更广的角度看待中日两国关系,鼓励日本国内中日关系促进派维护两国关系大局的行动,同时应该更加主动寻找机会,推进、提升中日两国关系。
今天东亚的政治格局,从本质上讲是二战及冷战的遗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可能期望短期改变这种格局。今天,日本仍要为冷战时代的遗构付出沉重的负担,这是日本多数国民不想看到的。今天在日本领土上,存在上百个美军基地,那些在日美军基地如同国中之国,或如同租借一样,日本并无实际主权。此外日本还通过各种方式每年向在日美军提供数千亿日元的经费,严重压迫了日本窘迫的经济。因此,我们还要看到日本存在一种希望改变冷战遗构的巨大力量,他们希望借助加强中日关系,摆脱美国对日本的控制。
今天,中日之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互信。历史因素是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但长期冷战以及冷战遗构的存在,也是这种历史因素不断再生产的重要原因。中国必须体谅日本国民战后承受的屈辱,支持他们维护民族尊严的斗争。中国应在充分认识这种现状的前提下,坚持耐心、细致开展中日交流、中日合作,以溶解双方的不信。
其实,日本最近几年开始通过各种努力,力图回到亚洲,融入亚洲。例如在各种交通工具、车站开始标明中韩文字,不少名胜古迹也陆续增加了中韩文字说明。笔者以为,这绝非仅仅是商业考虑,而且也反映了东亚各国民众交往沟通的愿望与现实。日本人常对我说,,他们离开亚洲在欧洲、美洲生活,才知道不论中国人、日本人还是韩国人,在欧美人看来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东亚人。
今天尽管有人否认中日之间历史上存在的价值共同体,但笔者认为,东亚国家之间这种千年以上共同的文明,绝非简单可以否认更无法否定。事实上,在近代国民国家成立之前,儒学知识是东亚各国人民交往的共同背景,汉语也是各国外交文书的共同语言。即使到了近代之后,东亚各国人民在反对本国专制抗击殖民主义方面,曾经存在共同的命运。例如孙中山就曾说过,明治维新是中国革命的第一步,中国革命是明治维新的第二步。
近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割断了东亚人民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共同体。今天,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应该是恢复历史上存在的这种共同体。二战后,日本首先崛起,继而韩国崛起,今天中国也开始崛起。始于日本的东亚崛起,改变了500年来世界史的格局,而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跃进,则表明东亚重新恢复了其古老的光荣。
英国经济史家麦迪逊在《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书中指出。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是经济大国。今天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过是中国恢复历史上经济大国的一个过程。今天,中国应该从更广的角度观察、思考东亚国家的历史命运。我们应该在更广泛的视野下思考东亚国家价值共同体重构问题。
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都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中国应思考加速东亚共同体构筑问题。中国应在积极加强周边外交的框架下,积极展开东亚外交。中国与日本韩国一衣带水,本来有更多紧密交流、建设共同体的可能性与愿望。数年前日本经济学者就指出,中日经济实际已经实现了一体化。现在日本很多著名跨国企业,一律把公司新人全部拉到中国培训,彻底实行中文教育。而有些日本企业干脆撤销国内业务与中国业务的界限,完全实行一体化。
今后,中国应在东亚一体化的格局下深化与日本的经济交流,同时也支持日本希望扩大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孤立那些企图引入域外力量抑制中国的日本政坛上的少数派。
中日在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方面拥有远大前景,目前,中日两国拥有数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券,两国政府完全可以把保有的美元债券拿出来,设立东亚发展基金,支持两国乃至该地区人民在环保、新型能源、新型材料开发等领域创立风险企业,也可以支持在该地区创立大学。两国还可以以世界为市场,推广工业标准。在那些领导未来的重大技术领域,中日可以联合攻关。东亚发展基金可以支持东亚各国共同创立大学,以中日英文授课,培养亚洲伟大复兴的力量。同时,中日合作绝非封闭的形态,两国政府创立的亚洲发展基金应该欢迎任何本地区国家加入,利益共享。
总之,今天,要和平、要发展是今天东亚国家政治诉求的主流,任何在东亚地区引进域外势力扰乱东亚和平稳定发展的企图,均不符合东亚人民根本利益。东亚和平繁荣局面的创造,只能寄希望于东亚各国人民。中国应该更加积极争取该地区最广大民意,认真倾听各种声音,积极主动地构筑东亚地区和平、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