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不在办公室坐着,有下属笑称,办公室对我用处不大。集团有时候公共会议室紧张,下属们有事谈,有时候就找到自己的办公室来,不在的时候不知道,有时候推开门,发现自己在。有时候让给他们,主要看谁的事更急更重要。
其实,不是自己不想在办公室坐着,但不管信息化程度如何高,不管别人的汇报多么准确,有时候走到一线,走到一线为客户服务的情景中,才能够更身临其境的感觉到公司的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线的精气神,通过客户的感受,通过那样的场景观察,诸如文化,流程,服务,目标,团队等等方面的事情,基本就能判断一二,一线执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客户又有什么样的新需求变化,竞争对手在搞什么,很形象很直观地就能感觉到,经营决策的东西在一线有没有走偏,一线管理者的职业水平,都能一览无余。如果再听听媒体怎样看,厂商怎么说,员工有什么想法,就会知道表面的管理背后还有更本质的问题需要解决(questions behind questions,QBQ),不在办公室里的好处就是这么大,有时候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管理收获,怪不得有走动管理(Management by Walking Around,MBWA)一说。
国家领导人还要不断出访,下基层考察,企业高管也能走动管理,何况自己这个上下之间的中层管理者。链式管理更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一线,在那里,很容易就能感知到动态的市场环境,动态的竞争中,动态的客户需求,是多么具有挑战性,一线员工的创造性更需要动态调动才行。
管理者都往一线跑,都能聚焦客户的需求,都能关注实实在在的竞争环境的真实变化,就是市场导向,现在信息很多,提供信息的渠道也很多,但真正决策时有用的信息却是越来越少,直达一线,不管IT技术,企业信息化如何高,都是工具,都无法替代一线带给管理决策的市场洞察,多一个洞察的视角,尤其是直接面对一线和市场的,非常必要,也是决策信息多种来源中很重要的一条管道,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企业可视化,流程透明化,与环境动态变化相适应的,公司持续改进,都需要对一线情况的客观把握,有些事情是办公室,会议室里讨论不出来的,因为再好的表达都无法刻画一线真实的实战场景,有时候经营决策的灵感就来自现场。
一线是决胜竞争的地方,既是经营决策的执行端,也是经营决策的验证端,更是经营决策评估,改进反馈的起始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线就是企业经营决策的生命线,看战争片,更多的司令员更愿意把指挥部设在更靠近前线的地方,大概也体现了这个意思吧。
一线也是自己职业管理能力持续改善的生命线,远离了一线,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在管理方面走多远,感谢那些一线人员的真诚交谈和反馈,甚至通过不理解和误解,甚至躲避排除的行为,告诉我问题在哪里。
当然,走近一线,有很多方式,吃饭聊天座谈,一起工作,只要心里想着一线,管理者都会有适合自己的高效做法,但有一点,不管什么方式,要直接,面对面,这么多年,自己犯了不少管理错误,贴近一线也纠正了自己很多错误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管理提升获益良多。
一线人员很可爱,可爱的表现方式不同罢了,只要你用心,他们非常愿意告诉你他们的真实想法,有时候我们还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动力,更有效的经营决策。
领导者、管理者也是员工的一员,这样想,走近一线就会简单些;如果能把员工当老师,他们确实会用心告诉你一线发生了些什么,或许你困惑的东西一下就亮堂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