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常用到的三个经济学原理
博士第一年,由于要考高级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所以,看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书,学到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以及如何推导的。可是经济学原理,最重要的是应用到生活之中。用基本经济学原理去分析你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并用它做出理性决策。不过,由于近段时间要写专业性的文章,好久没有学习经济学基本原理,也没有分析一些生活中时事。不过,我现在,在做决策时,或者时去分析问题时,经常想到三个原理,这些原理,估计大家都见过,但是现在它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之中,随时都能用。
第一,供给需求定理。估计大家都知道了,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价格,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同时也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可以说后面很多原理都是由此推出的。现在分析一些现象时,很多时候,我就想到这个原理,如为什么学校里的一些餐馆的价格比外面还高,很基本就是,有可能这个学校餐馆少,即供给少,而学校的学生多,需求多,供给小于需求导致了价格比较高。还有如果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那么,出现通货膨胀就是因为社会中货币供给过多,而需求未变,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价格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可见,这个原理在我们生活中,是经常用到的,就看你是否把他深刻理解,用到你的生活中。实际上有时,我们都知道这些原理,但是,就是在用时,想不到,因为,我们没有深刻理解他,并时常运用它。
第二,成本收益分析。所谓成本收益分析,就是你作为理性人,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要考虑你所要花费的成本以及做这件事情的收益,然后,对比成本与收益,核算出是盈利还是亏损。但是,说起简单,但做起来比较难,因为既然需要对比成本和收益,就应该首先知道,你做这件事情的成本,以及收益,而这就需要你考虑周全,成本的计算要全面,不仅包括物质成本,有时也要计算精神成本,收益也一样,只要这样,你所对比出来的结果才是合理的,理性的,不然,少计算一点,结果出现错误,你的决策也就失误。
第三,好的制度是带用激励作用。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和规范,一种好的制度就是能够激励你做事情,如企业设计一种制度,最终目的就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以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这里面的利益最大化,不仅应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也应该使员工的利益最大化,不然,制度的激励作用,有可能发挥不出来,也就是所谓的激励相容,就是这种制度,是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相容,使他们能够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实现两者共赢。我们以前的国有企业的大锅饭制度,就不具有激励作用,因为实行平均制,干多干少都一样,因此,也不是一种好的制度,最终也会被废止。所以,不管,你是作为单位的领导,还是作为家长,在管理企业,或者教育孩子时,设计制度时,应该想想,你所设计出来的制度是否具有激励作用,如果没有激励作用,那么这种制度不是一种好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