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词语非常道
汉语历史源远流长,不少耳熟能详的平常词语,都有不同寻常、少为人知的背景资料,比如,“此致”所致的是什么,“夫”字有几种写法,“呵呵”是现代人的发明吗?这些问题,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就都不是能难倒你的问题了。
“此致”致什么?
现场回放:在word中文状态下,输入“此致”一词后敲下“回车”键,文档会自动跳行并出现“敬礼”一词。可见,这个固定搭配是多么的稳固和深入人心,连微软研发的office都注意到了这一汉语信函格式。
非常解析:“敬礼”好懂,“此致”是什么意思?原来“此”者不是指后面的敬礼,而是指前面信中所写的内容。“此”字的作用在于概指前文,了结全篇。“致”者,尽也,含有无保留地给予或呈献之意。“此致”二字连用,意思是“上面的话都说与你了”。它是一封信的煞尾,而不是“敬礼”的动词,两者之间不存在动宾关系。因此,“此致”后面不应该不加标点。
“夫”字怎么写?
现场回放:有一天,乾隆皇帝外出巡视,乡间路上一位农夫与他侧身而过。乾隆便问跟在身边的宰相说:“这是何人?”答道:“是个农夫”。乾隆皇帝佯疑问道:“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宰相随口答道:“就是两横一撇一捺。轿夫之夫,孔夫子之夫,夫妻之夫,匹夫之夫都是这样写的。”
非常解析:乾隆皇帝听后并没认可这个答案,他一边走着,一边解释道:“农夫是刨土之人,上写‘土’字,下写‘人’字;轿夫肩上扛杆,先写‘人’字,再添两根竿子;孔夫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天’字出头即可了;夫妻是两个人,要先写‘二’字,再写‘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这个夫字是先写个‘大’字,再加一横便是。”
“傻瓜”是啥瓜?
现场回放:这你都不知道?真是傻瓜!“傻瓜”这个词平时说得实在是太多了,但是,如果较真地问一问这个“瓜”是什么“瓜”,到底是黄瓜、西瓜还是哈密瓜?
非常解析:“傻瓜”不是“瓜”,而是跟一个已经消失的古老部族——姜戎氏有关。姜戎氏在战乱中,被秦人赶到敦煌的瓜州,当时的人们就把聚居在瓜州的姜姓人统称为“瓜子族”。又因为“瓜子族”人秉性忠厚,被人雇用时不懂得偷懒,埋头不停干活,勤奋老实,因而被当地人视为“傻子”,时间长了,就一概统称为“傻瓜”。至今甘肃、四川两省还把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称为“瓜子”、“瓜娃子”。
“楷模”本是树?
现场回放:“这人真无私,堪称我们的楷模”。平日里,人们常用“楷模”形容值得学习的人,鲜为人知的是,“楷”和“模”原本是两种树的名字。
非常解析:古人记载,蜀中有一种“楷木”,特点是别的树茂盛时,它像一个枯树桩子,到了隆冬时节,别的树都落光了叶子,它反而发芽长出了茂盛的枝条。《太平广记》引《述异记》说:“鲁曲阜孔子墓上,时多楷木。”楷树的这种特性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堪称圣人写照。而“模”生长在著名的周公坟上,它的叶子春天是青色的,夏天是红色的,秋天是白色的,冬天是黑色的,这四种颜色加上黄色都是古代的正色,称“五色”。后人以树喻人,将模树和楷树的“正”和“直”比喻为人的模范行为、榜样作用,况且这两种树还生长在周公和孔子的冢上,更是万世之“楷模”了!
“呵呵”从何来?
现场回放:呵呵,你真是太有才了;呵呵,你说的也有道理;呵呵,我要下线了。每天在网络和短信息中,我们“呵呵”来“呵呵”去,有网友说“呵呵”已经成了最常见的网络用语。但是,有谁知道“呵呵”一词并不是今人的原创吗?
非常解析:“呵呵”作为流行语,历史悠久,背景很深,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书信中,这个词就多次露脸。在他的《与鲜于子骏》中有:“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在《与文与可》中有:“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在《与陈季常》中有:“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看看,大文豪还是非常喜欢“呵呵”的。然而,“呵呵”被运用的历史还要更久,其最早见于史料,出自《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派遣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当然就是笑声。
“肮脏”脏不脏?
现场回放:“这些人的行径真是肮脏不堪。”“肮脏”一词在今天只有一个意思:不洁净。但在古代,不仅读音不一样,意思也完全不一样,古今天差地别。
非常解析: “肮”本义是咽喉,“脏”本义是身体内部器官的总称, “肮”和“脏”组成一个连绵词“肮脏”,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高亢刚直的样子,另一个是身躯肥胖的样子。东汉赵壹的《疾邪诗》中写道:“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伊优”是逢迎谄媚的样子,诗句意思是小人善于逢迎谄媚,因而得以升堂为权势的座上客,而高亢刚直的君子不受重视,只能倚在门边。北周庾信在《拟连珠》中写道:“肮脏之马,无复千金之价。”就是指身躯发胖的马不再值千金了。大约从元明开始,“肮脏”一词逐渐演变出糟蹋、卑鄙丑恶的意思,尤其在戏曲和话本小说中使用得非常频繁,后来又慢慢演变出不洁净的意思。到了清朝,“肮脏”已定型为今天的语义,而最原始的语义则不再为人所知了。
“感冒”是官话?
现场回放:“感冒”可是现代常见的流行病,但翻开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都没有“感冒”这种病的记载。原来,“感冒”这个常用语最初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非常解析:宋代有的机构需要官员值夜班,如果需要请假时,无论什么原因,都会写成是由于“腹肚不安,免宿”。久而久之,这种请假簿被称为“害肚历”。然而,到了南宋,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但他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 “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其中的“风”字,在当时被认为是导致疾病的六大外因之首。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上当”上啥当?
现场回放:人们常把受骗叫作“上当”,但为什么叫“上当”很少人能够说出所以然。
非常解析: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清朝末年,清河当地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生活富裕之后,各房的族人懒于经营,就把资金存入当铺做股东,日常营业事务全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寿苎酷爱读书,对生意却并不精通,处理典当非常随便。王氏族人见此情景,都认为有机可乘,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一些东西到当铺来典当。各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价格,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就这样,没过两个月,典当的资本就被诈骗得差不多了,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破产了,后来人们就把受骗叫“上当”。(——转载自内部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