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令”:无人买单更无人买账


许罡

       药品也是商品,为什么不能明码标价呢?考虑到药品是特殊商品,普通百姓都是外行,不明码标价,意味着可以随意“喊价”,任其浑水摸鱼!
       而26次药品“降价令”之所以效果有限,关键是“无人买账”。
       既然药品是特殊商品,为什么政府不能开辟一条不受任何因素“干扰”和“污染”的特殊通道呢?
       据卫生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近10多年来,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份额均维持在44%的水平之上,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地方医院,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70%。说明高药价已经成为国民心中之痛。有人士认为,高药价是医院对一个个病患财富的掠夺,是医德的集体沦丧和医生价值观的扭曲。近年来出现为数不多的几起“反回扣医生”遭行业“遗弃”,更是说明了这一可怕事实的不容辩驳!
       高药价如此坚挺,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第26次药价下调政策已经正式实施。据统计,国家发改委降低了48个通用名,174个品规单独定价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达到“史上最严”的19%。
       第26次下调药价媒体被誉为“史上最严”,它犹如一柄利剑,矢志砍下坚挺的高药价头颅。然而,一些分析人士则直言不讳地指出:发改委这次调整的定价药品中,有的药品本来就不贵,有些药店的价格确实低于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最高价格;还有些降价药品,很多药店根本就无货可售。
       虽然说这已是第26次药品价格下调,也可以彰显出政府降低药价的真正决心,但同时也凸显出前25次药价下调不成功。如果第一次降价成功,就不会有第二次,更不会有现在的第26次。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早已成了一条潜规则。这次降价涉及哪些药品,药店的对策是,将利润少的药品撤架,厂家也会以“改药名”“换剂型”的方式逃避降价。如果此路不通,就干脆“放弃生产”、“不予经销”。总之,药店里见不到降价药。
  其实,药价贵,主要凸显在医院里,其源头也是政府默许的“以药养医”。医院首先是“被逼无奈”,后来是“尝到了甜头”。医生、医院、药企、药商,他们都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获得了极大的利益,有谁愿意放弃呢?现在要想降下来,比登天还难。
       在“以药养医”体制没有取消之前,任何一纸药品“降价令”都无法使药品价格降下来。因为在医生、医院、药企、药商之间形成了一条坚硬的“利益链条”,甚至还涉及到更广的范围,更多的人群。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降低药价,让百姓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呢?
  在斩断药品暴利链条,取缔“以药养医”的前提下,药品应像其他商品一样——明码标价!任何商品都是明码标价的,小到一瓶矿泉水,大到房子。药品也是商品,为什么就不能明码标价呢?
       这不是明摆着是变相的“任意定价”么?既然如此,降价令有什么用呢?因为,降价令只是“一厢情愿”。药品价格再高,生病了不买也得买。降价药品是百姓买,但百姓买不到;降价令能惠及于民,但“买单”的人不买账。剩下的全都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