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相话伊尹
郭向阳/文
名相原是弃儿身
伊尹,名挚,号阿衡,夏周时代有莘国(今河南省栾川县)人,中国古代有名的治世良相,史称元圣,因其生于伊水上游,官职为尹,史称其为伊尹。
伊尹是生于伊洛大地,长于伊洛大地,业绩非凡,千古流芳的治世名相,大商王朝的开国元勋;然而他的身世,却是十分悲凉的。《吕氏春秋。本味》等典籍里记载一个关于他出生情况的离奇荒诞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莘国有个采桑女子在一次采桑时,从一棵空心桑树的树洞里面发现了一个婴儿,即把他献给了国王,国王让他的厨师抚养这个孩子,同时,派人调查这个孩子的来历。结果,得到者的汇报:“这个孩子的母亲,居住在伊河上游(即今河南省栾川县境内,伊河发源于栾川县陶湾镇,全长270里,上游在栾川县境内),怀有着孩子时,曾经有一天夜里梦见一位神仙告诉她:‘看到石臼出水时,赶快往东一直跑,千万不要回头看。’第二天,她看见石臼出水了,就告诉了邻居,大家一同向东跑,一直跑了十里地左右,她忍不住回头一看,只见身后一片汪洋,他居住的村子早已被洪水淹没了。由于违反了神的告诫,她的身体很快被化成了一棵桑树,这个孩子就是在那颗空心桑树中得到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伊尹身世的唯一记载,除去故事里的荒诞成分,我们可以知道,伊尹是个弃儿,其父母踪迹全无,伊河上游的栾川县,是其出生地。
从奴隶到开国元勋
由于伊尹身世过于离奇,是个父母渺无音讯的孤儿,有莘国国王很不喜欢他,不过,因为伊尹自小由国王厨师带大,受到生存环境影响,伊尹学得了一手十分高妙的烹饪技术,是这点,使他有了彻底改变命运的机遇。
伊尹,作为奴隶,青少年时期,曾躬耕于田亩中,在今天栾川县城西部到两公里的墁子头的一块田地,相传就是他的躬耕之地,至今仍有“耕莘古地”石碑存在。由于长时间同劳动人民一同生活,伊尹终生对劳动人民充满深情,青年时期,出于对劳动人民的质朴感情,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了解,他十分希望能够有一个象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出现,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为人民带来幸福安定的生活,他自己也十分向往尧舜的治国之道,还逐渐滋生了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强烈愿望。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即家庭教师)。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然而,他作为一个奴隶,又得不到有莘国国王的信任和关爱,他的愿望显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尽管如此,伊尹还是在许多方面显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在当时的诸侯各国有了一定的声望。
《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有一次,大商国国王成汤,到有莘国进行外交访问,见到了他,通过几次交谈,了解到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也愿意到商国去施展才华。会到商国后,成汤马上就派人到有莘国来,向有莘国国王指名要伊尹,因为伊尹厨艺高超,有莘国国王虽然很不喜欢伊尹,也不同意把伊尹白送给商国。后来,成汤决定娶有莘国国王的女儿为妻,让伊尹作为陪嫁的奴隶到商国去。因为,商国是个大国,实力比有莘国大得多,同商联姻,能够为有莘国带来许多好处,对有莘国十分有利,有莘国国王是的高兴,就把伊尹作为陪嫁的奴隶送到了商国。
不过,伊尹到商国后,并没有立刻得到成汤的重用。由于它的烹调技术高超,成汤非常喜欢吃他做的饭菜,作为一个胸怀大志的有心人,伊尹巧妙的利用每次为成汤送饭菜的机会,及时地以饭菜为比喻给成汤讲一些治国之道,从五味调和,荤素搭配,凉菜热菜调配,四季饭菜不同,五谷的妙用,田野各类植物的妙用,等等;讲到君臣相处,君民关系,国家关系,治国方略等国家政务大事,每次都让成汤既吃得津津有味,又听得十分高兴,既饱了口福,又饱了耳福,还得到了许多有益的教诲。
久而久之,成汤了解到了他的才能,就先让他做了个小官,管理些不太重要的事务。后来,因他的才干出众,各项事务都做的十分妥当,做事有条不紊,很干练,就渐渐得让他做了大些的官员,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后来,对他越来越信任,让他做了自己的老师和左右手,让他全面的参与到整个国家各个方面的管理中,和自己一道治理整个国家。不过,伊尹取得成汤的信任的过程,是十分艰巨而漫长的。《史记。殷本纪》说:“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女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在《韩非子。难言》也有记载:“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由此可见,伊尹以做饭菜为喻向成汤讲述为政之道,并最终获得成汤的完全信任,先被任命为小官,而后一步步被任命为大官,宰辅,是十分明确的事实。对于这点先秦楚国大诗人屈原重要作品之一《天问》也有明确记载:“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意思是说,起初商汤让伊尹做家臣一类的小官,后来又让他做辅佐官僚,为何最后又让他当上商汤的相,并且他死后牌位还享祭商庙?)七十说而不受,充分说明了,伊尹取得成汤信任的过程的艰辛。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我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其实就是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
伊尹取得了成汤的完全信任后,很快成为了成汤的左右手和成汤的老师,果敢的担起了全面全方位的辅佐成汤治理商国的重担,他为政十分的干练,处理政务有条不紊,治理国家象他做饭菜一样,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任何事情都做的十分圆满周到,游刃有余。由于,他为政治国政治手法十分的高妙,一个偌大的商国的治理,在他那里如同煎一条小鱼一样的简单,后人也对他的为政艺术万分的钦佩,因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举大国若烹小鲜”(即治理大国象煎小鱼一样简单容易)这一美誉。这一习语,也来源于此。
商国在成汤和伊尹的合力治理下迅速的强大起来,这是的夏王朝,则更加的腐败,为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佐商伐夏,彻底的推翻夏王朝的残暴统治,就成了伊尹说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
在伊尹最初把攻灭夏王朝的政治设想告诉成汤时,成汤是相当惊惧和怀疑的,毕竟当时商国方圆不过百余里,兵少将寡;而夏王朝,则统治着数十倍于商国的广大地域,物产丰茂,兵多将广,同时又有许多属国作为政治盟友,军事后盾;而且,商国当时也只是夏王朝的一个属国,各个方面都不具备同夏王朝抗衡向夏王朝叫板的实力。在那时候,包括成汤和伊尹在内的整个商国人,除了了解到夏王朝的一些腐败状况外,对于夏王朝内部的各种状况都是不了解的。由于,对夏王朝不了解,灭夏只是个政治设想,能否达成,何时行动,商国君臣们心中并没有底。
为了进一步及时全面具体详尽准确地获得夏王朝政权内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为给今后的夏商战争提供详实可靠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了深入夏王朝内部寻找到夏王朝的掘墓人,作为攻灭夏王朝时的内应;伊尹同成汤多次协商后决定:由伊尹亲自设法进入夏王朝内部,着手搜集攻灭夏王朝所需要的各类情报,全面深入了解夏王朝的各类动态,并着手相继进行策反工作。为了取得夏王朝的信任,成汤和伊尹故意制造了许多君臣不和的假象,还用了苦肉计,让成汤亲自拿箭射伤了伊尹,又派兵到处缉拿他,这样伊尹就逃到了夏王朝境内。
因为苦肉计演得很成功,伊尹顺利地进入到夏王朝境内,还在夏朝作了个小官,同时,他还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夏桀的一个失宠的妃子末喜建立了联络,又从她那里获得了许多夏朝政权的核心机密,同时他还设法将末喜及其家族成功的转化为攻灭夏王朝的内应。经过多次在夏商之间往返,多年来深入了解夏王朝的各种情况,看到夏王朝已经彻底的腐朽,百姓和夏王离心离德,伊尹逐渐认识到灭夏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就设法返回商国,劝说成汤下决心攻灭夏王国为民造福。
从各种历史资料来看,伊尹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成功、最优秀的间谍之一,伊尹多次只身一人深入夏朝,了解民情民意,并成功地策反末席及其家族,对攻灭夏朝建立商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特工生涯,也成了以后中国及世界其他各国军事家政治家们重视情报工作的榜样。在他之后,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尚(即姜子牙),为了灭商,也象伊尹一样的深入商朝收集情报,进行策反工作,也同样的和伊尹一样取得了攻灭一个王朝的盖世功勋,这两个人的相继获得巨大成,广泛引起了后来的中外军事理论家的高度重视,使得军事间谍工作,在历代的许多军事理论著作中,都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来加以论述。在《孙子兵法》中,孙武就十分明确的指出了伊尹特工生涯对攻灭夏朝的至关重要性,他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具有多种影响,多层面性质的《吕氏春秋。慎大》也说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曰:“迷惑于末喜,好彼琬、琰,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喜。末喜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正是因为,伊尹的情报工作做的好,夏桀的一举一动,尽在这位王牌特工、老革命家的掌控之中,商国才得以较为顺利的攻灭了夏王朝,开创了大商王朝的六百年基业。
当然,为了灭夏,伊尹和成汤还作了大量的其他准备工作,在所有的准备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伊尹便建议成汤立刻停止按诸侯之礼向夏桀进贡物品,用以观察夏桀的反应,以考量夏王朝的统治能力、对各个属国的协调调配能力、有效有力的指挥各个属国共同讨伐不臣叛逆者的能力,进而衡量讨伐夏王朝的时是否成熟。成汤依计而行,夏桀在得到成汤不予及时的按照诸侯属国的义务向夏王进贡相关物品的消息后,十分恼怒,迅速的传令夏王朝的其他各个附属诸侯国调集军队连同夏国本国部队,很快的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联合国大军,立刻开向商国,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讨伐。看到这种情况,伊尹便马上告诉成汤,夏王朝现在的力量,还很强大,对其他各个属国的统治还十分有力有效,现在还不能够马上和夏王朝开战,现在开战对我们十分不利,也没取胜的把握,攻伐消灭夏王朝的时机,现在还未成熟。应该马上派使者向夏王认错,并立即按照诸侯之礼向夏王进贡相关物品,否则一旦开战,我们商国将陷于被动局面,还会有较大的损失。成汤马上恢复了向夏王朝的进贡,向夏王请罪,夏王统辖的联合国军队也很快地停止了进攻,返回了夏王朝及各属国。
第二年,夏王国及商国都发生了很严重的大旱灾情,夏王朝境内人心浮动、饿孚遍地,夏王桀却不抚恤饥民,反而在国内及其他各个属国内大举征兵,用以讨伐东南几个小国。夏桀亲自带兵,和这几个国家作战,打了几个月的仗,死了许多人,战争仍没有任何结果,随着国内大旱灾情的加重,夏王国内十分混乱,和各个属国的关系也不象以前一样那么融洽了。针对这些情况,伊尹又一次建议成汤,象去年一样的停止向夏王桀进贡,再次用这种方法来试探夏王界的号召力、影响力及对各个附属诸侯国的有效统辖调配能力。成汤认为有道理,就再次的停止了向夏王朝进贡。夏桀听到这个消息,又十分恼怒,再次很快传令,命令各个属国和夏王国再度组成联军,共讨伐商国;然而这次,却没有诸侯国来相应他的号召,派出军队来协助他攻打上国了。伊尹了解道这些情况以后,马上就进行了认真的细致的分析,通过认真的分析,他确信夏王国对其他诸侯国的统治已经动摇,夏王国已经无法再有效的动用各个诸侯国部队为自己效力了,讨伐夏朝,攻灭夏朝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于是,老革命家伊尹,当机立断,迅速建议成汤,赶快抓住有利时机,立刻出兵,讨伐夏王朝,替天行道,为民造福。成汤听从了他的建议,迅速组织调集部队,克服种种困难,挥师从东方向西行进。攻灭夏王朝的战斗,首先在葛国打响,经过十一个大的战役,商国终于彻底的攻灭了夏王国,推翻了夏王朝的残暴腐朽统治,建立了繁荣强盛的商王朝。伊尹也因此成了商王朝的开创者,成了灭夏建商的开国元勋。
名垂青史德耀千秋的治世名相
伊尹在攻灭夏潮,建立商朝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成汤的老师和左右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尚书。汤诰》中说:聿求元圣,与之戮力。仪式时说,为了灭夏,我专门请教了元圣伊尹,和他一道共同努力,才完成了灭夏的大功。《诗经。长发》也有:“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之句,意思是说,实在是全靠阿衡伊尹呀,实实在在的指导着商王成汤(这才取得了攻灭夏王朝建立商朝的伟大胜利)。《史记。殷本纪》则更是较为详尽的记载了,伊尹从汤伐夏攻伐昆吾及汤既胜夏,伊尹公布战绩的情况。这些记载都有力地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老革命家伊尹同志,是名至实归的商潮的开国元勋,在灭夏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明确地指出了伊尹是商代最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是十分高妙的。
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尚书?君爽》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话就等于天意,所以,可以说伊尹是太上教师。他曾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并自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伊尹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最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岂谁的派头。可见,伊尹是全国拥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竹书纪年》说伊尹放太甲是自立为天子,以后太甲潜出桐宫,杀了伊尹。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在商代的卜辞中屡见致祭伊尹的记载,其地位之尊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而且还有大乙(成汤)、伊尹并祀的卜辞。直到春秋时叔夷还说:“伊少(小)臣佳辅,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土)”(《叔夷钟》铭),赞扬伊小臣(即伊尹)辅佐商汤取得天下。这同《尚书》、《诗经》称颂伊尹“左右商王”的功业是一致的。《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正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迎帝太甲而受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孟子。万章》说:“太甲颠覆汤之典型,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迁义,三年,一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孟子。尽心》又说:“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乌伊尹之志则篡也。””果敢的放逐太甲,教导太甲,令其悔过,在其悔过后又迎还太甲,还政于太甲,这是伊尹晚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此时的伊尹已经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仍有如此的政治魄力,敢于从国家大局出发,从百姓利益出发,不畏人言可畏,不怕担当政治责任,不怕被世人诟骂猜忌,大胆的流放太甲择其悔过而后亲自又迎还太甲这个当朝皇帝,其胆略、政治威望、人格魅力可见一斑。正是因为,伊尹具有崇高的政治威望,良好的道德操守,无私的精神品格,毫无篡位之心,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够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检验,他的这一系列富有伟大政治家胆略与崇高精神境界的作为,更加增添他的精神魅力政治魅力。可见,伊尹不仅授成汤以帝王之术,辅佐成汤建立商朝,取得天下,而且对“颠复汤之刑”(《孟子。万章》)、不守成汤法度,胡作非为的太甲的教育,也是卓见成效的。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称典范。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时,他才死去。死后葬在西亳。今偃师县西10里,汉田横墓东,离汤冢7里有商阿衡伊尹墓。1983年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市偃师县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宫殿遗址证明此处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后葬于西亳亦无可疑。在今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伊尹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相,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后人所以尊他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点,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尚书》中也有这类明确记载:“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伊尹,格于皇天。”“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咸。”伊尹就是被称为“格于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称“格人”,是人和天之间的媒介。商代 “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巫教。说伊尹是太上老师,就是因为他是“格于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师。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传天意,在《伊训》中,伊尹告诫太甲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传意,说明老天爷要用降百祥奖励作善者,降百殃惩罚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祸福对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设教思想的体现。
虽然伊尹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觉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给君权涂上神授的色彩,以统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从天意,天必警以祸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别是帝王的道德修养。在《太甲》篇中,伊尹通过太甲反省的认识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这句话强调的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作用。伊尹还申诰太甲说:“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诚,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亲。他还说:“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说老天爷是难以相信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则统治九州的权利就要失去。如果轻漫祖先和神灵,虐杀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纯一之德。虽然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神权政治服务的唯心主义,但其更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归于一德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说要始终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的状态中。他还强调“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用人适当。他强调“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并视此为大臣之职。
在教育上,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培养中形成的。他还说过“慎终于始”的话,可以推知他在做“师仆”时一定是十分重视幼儿的起始教育的。从他放太甲于桐宫,并著训词以促太甲觉醒的教育实践看,他已经懂得并自觉地创设特殊环境教育太甲。这说明,他已看到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恶从善,伊尹立即亲自到桐宫迎太甲还朝当政,并著书加以褒扬,这一教育实践,至少说明伊尹对太甲的激励是适时的。这叫惩恶于前,奖善于后。正确运用奖惩实施教育,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教育方法之一。
伊尹对于道德教育是尤为重视的。这从太甲改恶从善后向伊尹作反省检讨的话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拜手稽首检讨说:“我小子不明于德,自己的根底很不象我爷爷成汤。结果是欲败度,纵败礼,败坏了爷爷的法典,很快使灾难降于我身。老天爷作孽还可以补救,自己作孽可就没有了逃路。我过去违背师保您的教训,……只是由于你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做人、称王要善始善终。”伊尹向太甲回拜时继续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协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弗克庸德”,商汤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于汤王“眷求一德”的历史事实教育太甲。告诉太甲,商朝所以称王天下,不是苍天偏爱商王,而是老天爷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老百姓,而是老百姓愿意归顺有德之王。在伊尹看来,失德则失天下,求于一德,则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所以处处强调“惟新厥德,终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强调“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就是说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诚克明,明断是非;居下的臣民对君上要克诚尽忠。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做到自我完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今天仍 不失其教育意义。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教育当代的人,这是伊尹在进行道德教育中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道德上,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这和后来的孔子所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择其不善者去之。”是完全一致的,但要比孔子早得多。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意思是说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以一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可见伊尹是主张德政的。
在军事上,伊尹是第一个将“民心向背”和“天下存亡”联系起来,从政治高度看待军事问题的军事家;也是第一个将情报工作、敌后策反工作,提升到最高军事战略高度的军事家;同时也是第一个用政治手段、从政治高度,着手分析解决军事问题的军事家。尤其是他,亲自深入敌后去收集各类敌国情报发展内应进行策反工作,认真分析慎重衡量进行攻灭一个国家的战略时机等等的,高妙军事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方略,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军事战略战术教育意义。
伊尹与医药的关系
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说文》释“尹”作“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
在《汉书·艺文志》中托名伊尹的著作有属于道家者流、小说者流、兵家者流等,而后世医家都认为在医家者流的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也是伊尹所著。玉函山房辑佚书有《伊尹书》一卷,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也有伊尹篇。
商代给后代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产生就是由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商代给后代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产生就是由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还有关于后代祭祀伊尹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黄尹”诸称皆指伊尹。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蛊、龋等,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虽然不能说与伊尹有直接关系,但伊尹肯定参与过类似占卜活动。
《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就认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南朝梁陶弘景在列数古代医哲先贤时也不忘伊尹的功绩:“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明李梴也历代上古医家圣贤中也记载:“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
元代王好古撰有《汤液本草》一书,他坚信汤液就是伊尹所创立的:“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
历代医家皆对伊尹创制汤液的故事深信不移。元代起的三皇庙中,伊尹已列配享,与上古传说的医家进入医家朝拜的殿堂。清代陆以湉记载了京师先医庙的沿革情况,在先医庙诸位名医中,伊尹赫然在位:“京师先医庙,始于明嘉靖间。(按:元贞元间建三皇庙,内祀三皇并历代名医十余人,至是始定为先医庙。)本朝因之,中奉伏羲,左神农,右黄帝,均南面,句芝、风后,东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东向,东庑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少师、太乙、雷公、伊尹、仓公淳于意、华佗、皇浦谧、巢元方、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宗素、李杲,皆西向,西庑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神应王扁鹊、张机、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孙思邈、启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皆东向,以北为上,岁以春冬仲月上甲,遣官致祭。”
还有人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三圣人”的说法:“隐医医之为道,由来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万世之下,深于此道者,是亦圣人之徒也。贾谊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孰谓方技之士岂无豪杰者哉?”
清代徐大椿则认为汤液并不是伊尹发明的,而是至商代伊尹时开始盛行而已:“《内经》中所载半夏秫米等数方是已,迨商而有伊尹汤液之说,大抵汤剂之法。至商而盛。非自伊尹始也。”
1985年,当代名医姜春华在《中医杂志》撰文指出《伤寒论》与《汤液经》的渊源关系。依据除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之外,还有一部敦煌石室唐写卷子本的传抄本——梁·陶弘景《用药法要》。该书说:“诸名医辈张玑……等,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并细数了其中的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乌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阳旦汤、阴旦汤等。其实关于《伤寒论》来源问题历代医家并不避讳,王好古曾说:“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清代陈修园也指出:“明药性者,始自神农,而伊尹配合而为汤液。仲景《伤寒》、《金匮》之方,即其遗书也。”
伊尹的《汤液经》在宋代时民间还有残存,如《普济本事方》在大柴胡汤方的最后一味药大黄后即以小字说明:“伊尹《汤液论》大柴胡同姜枣共八味,今监本无,脱之也。”[再如朱肱《类证活人书》在桂枝加葛根汤方后注中也说明:“伊尹《汤液论》桂枝汤中加葛根,今监本用麻黄误矣。”《阴证略例?伊尹汤液论例》也进一步指出:“朱奉议云仲景泻心汤比古汤液则少黄芩,后人脱落之。许学士亦云伊尹《汤液论》大柴胡汤八味,今监本无大黄,只是七味,亦为脱落之也。以是知仲景方皆《汤液》也。”
伊尹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医药行业神,但大多数民众相信,汤液是由他发明的,汤液的发明提高了医药的疗效,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医药、烹调、农业生产技术改良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附: 作者简介
郭向阳,男,笔名君伊,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1968年6月生于河南省栾川县,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有诗、散文,评论等作品在《中国作家》、《中国青年报》、《诗刊》、《法华报》、(法国巴黎)等国内外三十多种报刊上发表,并被收入多种诗文选本,作品多次获全国性诗文大赛奖项,现在河南省栾川县老君山景区工作。
通迅地址(家):
邮 编:471500
河南省栾川县城关镇幸福中路九号院1号楼1单元201室 郭向阳
电 话:15896660048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