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举措保三农--权威人士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政府曾经在2008年召开了关于加大农业发展的高层会议,会议阐述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此次中央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11年及“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在阐述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时,开宗明义地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深刻揭示了“三农”问题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

  第一,这是由农业的特性决定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国民经济逐渐形成了各种产业,但农业始终处于基础地位。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农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二,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历史上形成的农本观念和治国方略,对我们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多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大幅降低了,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甚至更高,也还会有好几亿劳动力从事农业、好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仍然是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

    第三,这是由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决定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局出发,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新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继续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三农”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客观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地加强“三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