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北京的治堵大事,本应从长计议,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在网上仅进行了一周时间便匆匆结束,让更多市民失去了发表意见的机会。今天《北京交通改善措施》正式发布。
在征求意见期间,北京市交通委和人民网分别做了一项调查,北京市交通委公布的调查结果是:94.2%的被调查者对《意见》持支持态度,仅有5.8%表示反对。而人民网的调查结果却是:有55%的人认为《意见》“不全面,治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网络调查虽然方便快捷,但在样本收集的真实性、意见传达的全面性等方面,还是存在不小的局限。仅以不过3000多份的调查样本,就给出“全民支持”的答案,难以让人信服。从调查数据看,两项调查的结果存在巨大差异,相比于94.2%的被调查者声调一致地支持《意见》相比,我们更有理由听听那55%对《意见》“不满意”的声音。
从长远看,治堵势在必行,而从当下的情形看,还并不至于如此迫切地出台方案的地步。对于治堵方案的猜测,已经引发了一轮不正常的抢购车辆热,如果这份《措施》不尽完善,以后难免会催生其它问题。在治堵工作上,“高效”未必见得科学,只有集思广益,考虑到各个阶层的路权,才会拥有一个可以长久施行的方案。
保证公车零增长、限制私人购车、征收拥堵费,这些并非治堵的上策,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因为这些措施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有所奏效,但从长远看,治标不治本的弊病便显露了出来。治堵的办法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公布全市公车的数量,按照适当的比例予以放行;严查特权车辆的占道、闯红灯等违规行驶行为;减少交通管制的频率,甚至在早晚交通高峰时杜绝非必要的交通管制……这些措施不但可见短效,更能见长效。
不知道正式发布的《北京交通改善措施》是否已成铁板一块再无修改余地?这份《措施》在施行前或者施行过程中,能否再发起一次或多次的民意征求活动?其实,有关部门对此可以完全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把征求意见的对象范围再扩大些,把意见传送的渠道设置得更多一些,让那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得到一致认同后,再补充到《措施》中去,真正体现城市的道路属于市民的治堵理念。
我们不愿看到这样一个城市:路面上只有权贵和有钱人的车在跑,那样的城市交通再顺畅,也会失去其魅力。《措施》应该以最科学、最公正的方式介入交通管理,体现道路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修改版见今日《新京报》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