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潮背后 企业壮大面临的抉择(图文)




 

刚刚上市不久的优酷和当当网,在股价高涨后,纷纷遭遇下挫。上周,优酷连续3日下跌,当当的股价更是在一天之中大跌7.16%。这不禁发人深省,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究竟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才能使自己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是否需要戒除对资本运作的幻想,而真正从企业而非投机资本的角度做出理性的商业判断?

 

  白伟林 本期主持人

  金碚 本期嘉宾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彭亮 本期嘉宾 库巴网副总裁

  张小平 本期嘉宾 财经作家、时事评论员

 

 

“上市,只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之一而已。”

 

  前不久,优酷网正式在纳斯达克板块挂牌上市。在优酷上市后,凡客诚品、土豆网、京东商城等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传出要赴美上市的消息。一夜之间,“远嫁美利坚”再一次成为中国企业的热点。上市,是否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金碚:是一条路,但不一定是必经之路,因为企业发展有各种方式,上市只是企业融资的方式之一。可以说,每个企业上市的目的都不一样,有的是为了企业发展而融资,有的是企业所有者认为其企业价值可以兑现,有的是资本运作多元化等。

  彭亮:基本上是这样。拿电子商务举例,电子商务企业比拼的是线下物流配送和网点分布,这要求企业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实际上,要做到这些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来构建企业的物流体系。而单纯地通过投资方的投资,或是通过企业自身造血的功能(盈利)去扩张规模,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说,通过上市可以获得资金,尽可能地扩大企业资源,同时弥补其他短板。通过上市获得批量资金,来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好,这是很多企业所选择的路径。

张小平:上市,只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之一而已。需不需要上市,要根据这个企业的整体定位、自身实力、战略发展等诸多因素而定。很多发展得很好、很强大的企业,并不是上市公司。

 

  许多企业都会选择上市,但是不能否认,很多企业向资本市场融资的砝码,主要不是企业本身的实际竞争力,而是概念或者题材的炒作,这样是否合理?

  彭亮:纵观国外资本市场,实际上炒作概念和题材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它们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发展状况上来。国内的资本市场,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在资本市场表现稳健的企业一定是那些健康经营的企业,这些企业自身的盈利实力很强。而如果凭一个概念或题材炒作,可以获得一段时间资本市场的认同和追捧,但一旦企业经营的数据达不到投资人的认同,那企业会摔得很惨。不过,也不能全盘否定。

  张小平:靠炒作概念或题材,是一种极其短视的行为。如果在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匆促上市,虽然该企业的股东和持股员工们会得到切实的巨大好处,但对整个行业却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反作用,最后甚至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过早地凋谢。

 

 

“如果企业家们的根基不稳,即使坐上了筋斗云,也有随时从高空跌落下来的危险。”

 

  在此次中国互联网企业新一轮上市热潮中,隐约透出的并非是企业稳健发展的讯号,而冒出了资本躁动引致企业盲动的危险气息。在浮躁的资本时代,当企业吃到资本市场的大蛋糕后,不知是否还会记得当初要做出最好的小甜品的志向。在您看来,如今的企业家是否缺少一种精神?

  金碚:企业家各有各的发展理念,有的就是要套现,有的会踏踏实实做实业,有的是把实业作为挣钱的一种手段,作为资本的标的物。企业家各有各的目的,很难一概而论。不过,总体来说,做实业的企业家已经很少了。做投资的人越来越多,可是你也不能说他不合理,只能说这是一类企业人的心态。

  彭亮:我觉得中国企业家还好,即使是上市,公司还是要经营的,也要有自己的核心产业,还要有能够实现盈利的机制,因为拿的是资本市场的钱,就不能再玩资本。有时候当一个企业拿到钱之后,确实会有蠢蠢欲动做投资的想法。不过,在上市之后,还是应该把钱花到企业的主营业务上,以至做到行业细分市场的前茅。

  张小平:在自身条件并不具备的前提下盲目追求上市,这样的企业家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实业需要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而资本却有筋斗云的神效,能让企业家们一个筋斗便翻越十万八千里路。现代社会的企业,多少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但有一个谁主谁辅的问题。如果企业家们的根基不稳,即使坐上了筋斗云,也有随时从高空跌落下来的危险。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投资如虎,地产似猪,而主营像牛。有的企业家完全放弃了实业,通过融资甚至是卖企业的方式,获得大量资金用于投资。一时间,很多企业都非常热衷于投资获利,而忽视了自身业务的发展。的确,这样可以使企业壮大,但是,这种成长方式健康吗?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金碚:这要看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产业的发展。如果对个人的话,那是个人自己的选择,可能他只是为赚更多的钱;但是对国家而言,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确实需要一些潜心做实业的企业家。从民族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国家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实业企业家,不能都去套现。

彭亮:如果从趋利的角度来说,实际上这是把企业不当企业了,而是当做一个融资平台,通过融资拿到资金,再去做新的投资。这种情况分为两个方面,有的企业转型比较成功,他们一般通过出售企业股权,获得资金后成功转型,专门去做投资,这样的企业也挺多的,比如像雷军。另一方面,企业一边做着自己的主营业务,一边把主营业务当做提款机。这样一来财富的确增长很快,但却丧失了企业最初的判断和目标。这个时候就已经不是在做实业了,而变成一个玩资本的企业。如果实业做好了,对社会确实有很大帮助。但只玩资本也仅仅是帮助企业自己实现财富增长。这远没有做实业对社会的回报和贡献大,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并不利。

张小平:这确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但对这种行为我们不能仅仅谴责企业家们短视,我们更多地是应该追问: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制度、什么样的政策,导致了企业家们不注重实业而热衷于投资?很多经营实业的企业家们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多年,最后没赚几个钱,反而是靠把厂子拆了,把地卖了,靠土地的升值才赚着钱。这说明中国经济营造环境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之处。

 

企业壮大,但实业逐渐被抛弃,这其中有哪些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金碚: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从宏观上来讲,做实业的环境不好,本身是一件难事,再赶上经营不好,就会有很多企业放弃。另一方面,也和中国的企业文化有关,因为中国历史上潜心做实业的企业家本来就不多。中国工业文明的根基较浅,把做实业作为自己理念的企业并不多。

  彭亮:回到刚才的观点,如果得到钱,至少证明企业的发展模式是对的。不过,当拿到钱之后,至少要把这条路走下去,走通了。而拿到钱就把主业抛弃,企业的价值体现就会大打折扣。

  张小平: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段黄金的发展期,但最后被各种政客、投资分子和残酷的战争一点一点摧毁殆尽。在和平年代,无论是政府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企业家有所作为,让他们能尽心尽力地经营好实业,在企业家劳有所获的基础上,同时也达到实业兴国的目的。

 

  那么,倘若踏踏实实做实业,在现今的商业环境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

  金碚:竞争环境不够公平,成本上升,企业预期不稳定……很多行业发展处于一个不均衡状态,有的行业能够获取暴力,有的行业只能得到微利,这些对企业做实业都是不利的。

  彭亮:还是拿电子商务举例。电子商务企业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物流,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建物流都是被逼的,因为国内的物流行业水平远达不到B2C的要求。做这个行业需要把上下游的产业链都打通。但是,再看看亚马逊,我相信亚马逊的物流不用自己做,因为在国外它的商业条件很完备。但在中国的产业环境中,不同行业、领域,大家彼此的融合和需求把握的还不足,匹配度也很低。我觉得在国内做实业,政策的支持很重要,上下游产业链的成熟度很重要。

  张小平:一个是落后体制的束缚,一个是相关政策的掣肘,一个是腐败官员的阻碍。当然,还需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整个经济领域中华而不实、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的影响。

 

 

“实业是躯干,资本是双翼,只有躯干强壮了,双翼才能起到助飞的目的。”

 

  资本是躁动的,但是企业家不可躁动,在面对资本市场踌躇满志之际,中国企业还是应多多留神,扎扎实实“强健筋骨”,或开发出独特的商业模式,或保持技术的领先优势,或拓展细密的营销网络,以免被资本“闪了腰”甚至“送了命”。这个观点您认同吗?

  金碚:不管是做投资,还是做实业,起码要有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有的企业家拿出一部分资金在资本市场上运作,这不是不可以,但总是应该有做企业家的事业心。

  张小平:现代化企业,完全排斥资本也是不现实、不理智的。实业是躯干,资本是双翼,只有躯干强壮了,双翼才能起到助飞的目的;如果躯干过于瘦小,双翼鼓得再强劲,也最终会迷失自己。

 

  资本这支力量是必须正视的。在中国的现实市场中,怎么在不排斥资本的前提下,发展实业精神?在投资和实业之间,有没有一种更理性的选择?

  彭亮:要找一条又理性,又能保证投资不贬值,还能把实业做好的路不容易。当务之急,是要把到手的资金融于主业,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投资也有风险,投资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张小平:身跨实业与投资的柳传志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参照体。柳传志给自己的定位是:从资本的层面做实业。他在创业的最初十几年里,做的就是一件事——如何把电脑做好。但联想越做越大,到了一定规模,进入稳健发展的轨道并有了可靠的接班人之后,他开始做第二件事,就是进入资本市场,创建了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用投资赚的钱来投资实业。

 

  无论是做实业,还是做投资,在您看来,使企业最终坚守下来,并能发展壮大的因素是什么?

  彭亮:企业家及高管团队的素质十分重要。此外是企业所遇到的机遇,不管是政策环境也好,国内的经济环境也好,这些都很重要。再次是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这能决定是否能让企业健康发展。不能否认,很多企业在拿到资金之后,没有在内部做更多的管理,从软件上逐渐落后了。我很赞同一个观点,没钱的时候企业倒不了,而拿到钱之后企业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迷失了自己。如果上面谈到的三个方面都能吻合,企业坚守下去,并达到长期的发展不成问题。

张小平:决定企业存亡有很多因素,比如人才问题、资金问题、市场问题、领导力问题等等,但最关键的是企业家生长的土壤问题,也就是这块土壤到底适不适合企业家生长。如果酸碱度不合适、催肥不到位、灌溉不及时,那么再强悍的植物都会奄奄一息。所以,为什么一些国家富裕而另一些国家贫穷呢?众多的实例证明:一个国家只要有一个以成熟的企业家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机制,就能有效地创造、调动和组织各种生产要素,使该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对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传统的思维认为:影响经济起飞的主要障碍是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缺乏,“师夷长技以制夷”便是这种思维的典型体现。但后来人们才发现: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家资源的短缺,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逐渐形成的企业家群体,在中国这片一直缺乏合适土壤生长的环境中,显得弥足珍贵。所以经济学家茅于轼忧心忡忡地提醒世人:“一般人只看到企业家只是为了自己,可是,国家的实力最终取决于企业的好坏。大家善待企业家,就是帮助国家壮大,最后也是帮助了自己。”

——2010年12月20日《精品购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