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位于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东莞一直站在时代的浪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东莞市不仅生产总值“富可敌省”,同时赢得了IT、鞋业、玩具等产业制造之都的美誉。特别是实施“科技东莞”工程5年来,更是取得了不凡的业绩。
五十亿 “科技东莞”化危为机
一年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到东莞调研指导,东莞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一年后,东莞成功突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经济最为困难的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3760亿元,在2008年14%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再增长5.3%,市财政预算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生产总值增速5.2个百分点。
东莞能够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成功突围,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冷晓明表示,东莞当时确实走入了一种暂时的困境:“双边缘化”和“两个两难”。“双边缘化”的一边是指东莞在整个国际分工中被边缘化,即处于制造业底部的加工装配环节;另一边是指东莞企业大多不具有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在国内产业分工中被边缘化。“两个两难”一个是按过去的路径继续通过消耗资源发展加工贸易,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不可能,因为资源、环境、社会容量以及加工贸易的成本承受能力都已接近极限;另一个“两难”是企业继续在东莞搞加工贸易,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生存难度越来越大。
对此,东莞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要从根本上化解制约东莞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早在2004年年底,东莞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的发展战略,2006年又提出“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启动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序幕。科技创新成为东莞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科技”成为东莞市的共识,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在近年东莞发展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明显作用。
为推动创新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东莞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推进措施,从2006年起,东莞市财政每年拿出10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创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东莞市财政又增加了10亿元融资支持资金、10亿元创业东莞资金、10亿元转型升级资金、10亿元费用减免资金,以50亿元的财政资金引导扶持、强化科技创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东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招科选资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冷晓明介绍说,在推进创新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东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要“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的“四个忍得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转型升级,通过“招科选资扩增量、调整结构优存量、科技创新提质量”等赢取东莞的长远发展。
东莞市把招科选资作为优化经济发展增量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针对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出台了引进重点和关键性项目的鼓励政策,举全市之力引进研发机构、企业总部和采购销售中心,做高产品附加值,做强企业实力,做大高新技术产业。
一是设园招商扩增量。近几年,东莞市规划建设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虎门港、生态园和长安滨海新区等综合高科技园区,以及大朗创意产业园、虎门富民服装创意设计孵化器、莞城软件园、常平科技中心、企石光电产业园和寮步数码产业园等特色产业科技园区,其中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了台湾高科技园、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南方医科大学松山湖实验动物科技园、博士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载体,2009年共引进124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用地较少、效益较高的高科技项目,引资总额达290亿元。
二是内外并举扩增量。东莞市一方面瞄准日韩、欧美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进行重点招商,另一方面瞄准国内大型国有企业、重点民营科技企业和军工企业进行重点招商,中国外运集团、海尔集团、广东核电集团、中远造船等一批优质内资项目进驻东莞。2009年,东莞市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同比增长6%,比广东省高出4.9个百分点;引进内资122亿元,同比增长42.4%。
三是增资扩产扩增量。东莞市通过并购重组增资扩产,做大规模,既扩大了利用外资规模,也提升了东莞产业发展水平档次。目前玖龙集团已增资60亿元、理文集团增资50亿元、雀巢公司增资5亿元、蓝玻集团增资2亿元、三星集团增资2亿元、日立集团增资1亿元。
通过招科选资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东莞市各类科技创新企业总数由2004年的1346家增加到2942家。截至2009年年底,东莞市外资企业共设立研发机构84家。2009年,东莞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实际吸收外资增幅达到26.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4年的1061亿元增加到234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3,在广东省排名第二位。
双轮并转 高新重工两翼齐飞
东莞市把结构调整作为优化现有产业存量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途径。东莞市委、市政府颁布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1+26”政策体系,明确产业调整的方向、路径和措施,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搭建平台促调整,建设2个市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和7个镇级产业转移工业园,11个产业集群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9个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行业技术创新平台,7个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引进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产业服务机构,设立了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服务中心,组建了外资企业厂货直销中心。同时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搭建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
二是融资扶持促调整,为解决中小企业、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东莞市财政分别投入3个3000万元设立科技企业、港资企业、台资企业3家信用担保公司,引导成立了5家小额贷款公司;2009年,东莞银行机构累计为1619家企业发放贷款664.32亿元,有1044家企业获得合计182.77亿元的新增贷款支持。
三是引导服务促调整,组织市镇村三级干部走访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引导企业转型升级。2009年,东莞市有339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三资”或民营企业,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到154.5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东莞市内销市场快速拓展,外资企业内销总额达1541亿元,占内外销总量的30%,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加工贸易保税料转内销批准金额108亿元,同比增长172.1%。
四是塑造品牌促调整,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响虎门服装、厚街家具、长安五金、大朗毛织等区域品牌,引导企业塑造名牌名标。截至2009年年底,东莞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0件、中国名牌18个、广东名牌名标296个,并荣获“2009中国十大品牌城市”称号。通过结构调整,东莞市产业比例进一步优化,2009年三大产业比重为0.4%∶47.1%∶52.5%,第三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高5.6个百分点,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成为东莞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亮点。
体系创新 “科技东莞”成效显著
东莞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产学研合作和对外科技合作为途径,通过连续举办6届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和组织科技合作项目对接活动,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财力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促成了9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落户东莞,成为“两部一省”产学研合作首批示范城市,汇聚多方合力推动科技创新。
一是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提质量。东莞市建设了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20多个公共研发和检测服务平台,国家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项目正式落户东莞。
二是组建行业创新平台提质量。东莞市组建了太阳能技术研究院、LED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院和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9个行业技术平台,积极开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
三是组建企业研发中心提质量。目前东莞市分别有69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30个企业技术中心,30个省级企业工程中心和28个企业技术中心。
四是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提质量。按照东莞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产业升级引领区的功能定位,东莞加快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建设,抓住晋升为国家高新区的契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215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5亿元,同比增长4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91%。
五是发展科技服务业特别是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提质量。目前东莞市组建了产业支援联盟和科技中介同业公会,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科技企业、软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类协会、研究会和促进中心,科技服务业发展初具规模。
此外,东莞还全力推进科技金融的结合,早在2004年就组建了股本金3亿元的科技投资担保公司,为科技企业提供50多亿元的担保贷款;共建了国家开发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目前已为科技企业提供5亿元的贷款;组建了出资总额3亿元的科技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建立了科技企业上市预辅导机构——科创投资研究院,重点培育了41家上市后备科技企业,去年年底众生药业在深圳交易所中小企业板顺利上市;设立了5000万元的省市联动科技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大的融资支持。
通过创新体系的建设,东莞市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09年年底,东莞市人才总量达116.4万人,比2004年增加45.2万人,2009年有3个创新科研团队通过广东省委组织部和广东省科技厅评审,东莞获得广东省财政1.05亿元经费支持;2009年,东莞市承担省级以上计划项目293项,获18.48亿元经费,是有史以来承接上级部门项目获得经费最多的一年;专利申请量为19106件,继续排名广东省第二位;授权专利12918件,跃升至广东省第二位。
“科技东莞”五年硕果累累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