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阿姨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和众多虔诚的佛教徒一样,其对于佛教经典是潜心研究。研究来研究去,得到了一大堆佛教的知识,于是就按照佛教、佛经的教义来看待事物了,而把佛教所弘扬的“善恶”观念分的特别清,于是就常常批判一些人是违反佛教教义的。对于这样的人物,我们怎么看?
归结为一句话:持经而非佛者也,或者曰:持佛而非佛者。
解释就是:持有佛的经典而拿佛的经典来否定佛的;或者是:持有佛而非议佛的。
这就是:因为自己并非佛心,因为佛心未曾填充满自己的心,于是人就不能全部地理解佛的心胸,而在此情况下,人是跪拜在佛的佛龛前的人,那么跪拜在佛龛前的人自然就与佛表现出“非-”、“非融融”、非“溶解而合合为一”的分离心,当此时也人的心胸就不能作到360度的圆通、博大、无限大,那么就会用佛教经典所倡导的一些东西来做标准来对照事物,按照这些标准说的好的,那么就自己心里认为“确实好”;按照这些佛经的标准说的不好的,那么就自己心里感觉认为“确实不好”!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心态那?这是一种仍然在分别善恶、仍然在区别高尚、伟大与卑微、渺小的心态,而达不到“无善无恶”的状态的小心、不容心、不融融心、不溶解合一心在作怪!
佛曾经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很少人能理解佛说的屠刀的含义:因为很多人认为只有“杀人”可以见血的刀是刀,只要不杀人、不抢劫别人,那么就是自己放下了屠刀。于是很少人知道:一切标准都是刀,一切“法”都是“刀”,佛经如果作为一种仲裁标准或者核裁事物的标准,那么,佛经已经发挥了“刀”的作用!佛如果成为做人的标准,那么按照佛的标准要求众生,则佛也蜕化成一把切裁别人的“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佛经或者佛那?难道是核切众生或佛的刀吗?NO,佛经和佛也不是我们要拿在手里的“刀”!放下佛经作为标准裁切别人,那么才可以靠近到“佛”的境界;放下佛作为标准来要求世人、要求众生,那么佛的境界我们才可以达到呀!
持经非佛的表现大致有如下:
第一:持昨日经而非议今日佛:
持昨日经而非议今日佛者,于是曰:今日无佛!则不知昨日今日为一日。佛既昨日在,则佛今日如昨日一样在。今日与昨日仿佛一日,今日与人与昨日之人、与几千年前之人本为一人,则今日之佛与昨日之佛、与几千年前之佛一样为佛。佛从来不曾离开过人,如同日月空气一样无论昨日今日皆与众生同在。
第二:持释家之经而非议居家之佛:
持释家之经而非议居家之佛,故可以曰:佛在寺庙或者佛在某某处!实际上,此皆机械理解佛之境界也而非圆通、和谐之理解也!居家与释家一律有家也无家,不知家非家,故名家;无家非无家,是名释家。真释弃家而向佛者,未必是佛,只是和尚而已;真居家未必不是佛,而更可能居家也好释家也罢而人人是佛。佛在其人心坐,其人心与佛心合一时,则其人心就是佛心,佛心一人心,人心一佛心,因为佛是心,所以人是佛。而当佛心不能一人心,人心不能一佛心时,佛与人表现出分离、割裂,那么无论其人如何向善、向佛、鄙佛、器重佛、敬畏佛、趋向佛、追逐佛、畏惧佛、安心佛、是佛、非议佛,那么,其人也永远不是佛,因为什么?因为该人心中所持有的与佛并非融融为一也!
第三:持如来之经而非议弥勒之佛:
持如来之经而非议弥勒之佛,则曰:如来是佛、庄重严肃慈悲恻隐是佛。于是持此论者,茫然不知如来是弥勒,不知今日之弥勒就是往日之如来,弥勒不过是如来在今日世、未来世的开心开怀相,如来不过是弥勒在过去世的庄重严肃慈悲恻隐相!如来似来而非走,似走而非来,似乎走而从来不曾来,似乎来而从来不曾走,其灵明心性弥漫天地之间,是名弥勒。但是众生非觉悟之众生也,所以众生认为如来与弥勒为二分立之佛也。佛也玄幻灵觉,众生虽一直在而觉悟非一,其不觉悟时,则众生不认识佛之玄幻灵觉,故得睹佛之庄重严肃慈悲恻隐相,是为如来也;当众生觉悟时,众生之心可360度开放而开心,开心之心如弥勒佛,于是佛是弥勒也!
苟众生能彻底打开心门而放下所持有的“自”时,则佛已能坐其心中也!但众生4200年家天下、党天下环境中无敢于放弃“自”者,于是人类共为名利权色欲等所缚,彼时人类虽有向善之心而无敢于天地之间摊开灵明心性者也,于是人类沉陷在倾轧之中共同构成黑暗蒙昧之生存“斗争”环境,当此时也,诸佛不得不“燃灯”也,于是沉重故庄重,慈悲故倡导向善而善似乎永不能臻于至善也。
持自己所持有的善念去非议自己所不持有的善;持自己所坚持的恶的底线而非议自己所不知道的善恶为恶,持佛经而非议佛,持圣经非议基督,持古兰经而非议真主、持道德经而非议老子,持四书五经而非议孔子,持心经而非议王建新,此世人不知道“放下屠刀”而皈依心学也!一切皆为持经而非人之短浅、狭隘、不宽容、不包容、不融融之“自大”、自贵、自矜也。
忘记“自”,对于世人总是那么难,总是要到自己撒手归西那一刻才不得不撒开手而再也握不出一个拳头、一个自,此人类很多人的蒙昧也!蒙昧而安于蒙昧而且振振有辞,此昧之昧也。昧之昧者,其心不开,不能逐步趋“自我→忍→容→融→溶→无我→无一切”之逐步“小我”、逐步“无我”之心境,则在忧闷中度过一生也!
结之曰:心诚自然成:
苟有孔丘心,自可著五经;
苟心是佛心,言行皆佛经。
盲人浑表象,软硬不适中。
循经责佛者,佛也不尽经。
世界幻真俱,未必全是空。
用尽一切刀,刀永非灵明。
灵明也是刀,狭隘对之成。
欲要解佛心,先把佛心生。
放下一切刀,此心自圆通。
不生佛之心,再学也是空;
和尚永非佛,其心不圆融。
心中无魔居,自然吉祥罄。
学是永远不是是,
是佛出言即成经;
也许一切是如来,弥漫此时空;
也许一切是真来,宇宙得新生。
树信立心道甫始,建新新建宇宙能
圣佛仙乐主,君子满宇中
但解其中味,生生不熄此灵明,
灵明公心人间行,世界有大同。
什么是心诚?为什么要心诚?心诚对谁明?心诚向谁诚?心诚盛什么?什么在心中,才算真心诚?也许无一物,只有心灵明,灵明是什么?灵明就是O,0是一切有,一切有是0,那么得知道,心诚为心空,谦虚到谦虚,谦虚到达0,0时无“自己”,群众入心中,哪里可找“自”?已经变成O=灵和零
一友问:先生说不能“持经非佛”,难道可“持佛非经”?答:经非经,是心经,心经于心听,心变岂能无心经?一切是经,一切非经,经不终结文明,于是可以称谓“经”,苟终结文明而可曰:此必然为终结一切的“死经”;佛非佛,是仿佛,仿佛有真佛,于是真有佛。佛无需经,无需持有,自然也就无需“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