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亮:执行力培训/什么是执行力?


执行力培训/什么是执行力?

作者:常亮

更多执行力培训相关内容见“常亮中高层管理培训网: www.ceo-m.com

本文为常老师助手编辑

  

  我们先看一个有关执行力的案例:
     1870年前后,刚刚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先后接待了来自中国和日本的两个使团:一个是以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中国使团;一个是以日本岩仓为首的日本使团。俾斯麦以此作出预言:三十年之内,日本与中国竞争,日本胜,中国败。果不其然,经过黄海大战和威海卫炮击事件以后,1895212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18953月清政府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俾斯麦何以作出如此大胆而惊悚的预言呢?
     因为俾斯麦由出访使团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推断了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执行力。俾斯麦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关注制度变革,谋求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
    您可以看到,使团回国以后,明治政府采用以西方为模型的政策,重塑了制度环境,包括废除旧的身份制度、进行地租改革、建立征兵制及在社会生活各层面创建新型组织。19世纪70年代早期建立由中央直接控制的法庭和司法警察制度,日本海军系统以英国皇家海军为蓝本;陆军体系效仿法国和德国;教育体系以法国、美国及德国的教育系统为范本;通信系统学习英国;警察制度学习法国;银行系统效仿美国;法律系统先师从法国,后追随德国。而在创建工厂、政党、报业、商会俱乐部、证券交易所及专业协会等方面,日本所依照的西方组织模式没有局限在某一固定模型上,但重要的是对其制度体系都进行了相当的变革。
    跟日本的明治改革家们相比,清朝最杰出的官吏和知识分子都没有从社会理念系统、社会制度系统的角度求变,他们认为,中国之落后只在“物器”“技术”而已。

    所以,日本“明治维新”变法成功,而中国“洋务运动”推行的失败,本质上是因为执行的基因有别。

 

     结合以上案例,与“什么是执行”一文(参见常亮“什么是执行"一文),我们才可以真正把握“执行力”的精髓。

    执行力,是指组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能力。执行力是企业战略、规划与目标转化为效益、成果的关键能力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执行力包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任务完成的品质等方面,它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从团队角度来讲,执行力是挑战力、搏杀和竞争力从企业角度来看,执行力是经营与管理能力。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即精准、高效、高尚的完成组织下达的既定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能力;对企业而言是在预定的时间内精准、高效、高尚的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得能力

真正理解了执行,才有可能理解执行力。从“什么是执行”一文,我们明确了“真正的执行”有五个方面的内涵。对应真正执行的五个方面的内涵,我们认为真正的执行力至少源于五种核心力量即战略力、文化力、制度力、技术力、行动力等。

结合上面的认知,考量中国企业的实际,方便大家理解和把握执行的要点,我们归纳执行力主有六个力量源即战略管理能力(战略力)、团队职业化能力(行动力)、角色管理能力(制度力与行动力)、管理平台构建能力(制度力)、有效运营能力(技术力)、文化整合能力(文化力)。

鉴于在中国社会和中国企业中角色管理混乱的现象极为普遍,对企业执行力冲击非常大,而承担好自己的职责使命,扮演好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个体的角色,是企业卓越执行力的根本前提,所以,我们将角色管理能力从制度力与行动力中剥离,以强调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