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和包头钢鉄设计研究院是培育我迅速成长的一块沃土
包头,这个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钢城,及包头钢铁设计院,钢铁系统中较晚建立的设计院是培育我迅速成长,在思想上和技术上渐趋成熟的一块沃土。
从1957至1979年在包钢院工作的时间,是我人生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激情的年龄段。工作中得到上下左右科室,各兄弟单位热情协助,领导和同事的热情支持。这让我充份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在包钢的建设中贡献出一份力量。这也是我工作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提高最多,收获最丰富二十二年。所取得的一些列的成就,同包钢院的多届领导和包院各科室,包括电力科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的热心、积极支持和鼓励密不可分。
包钢院的历届领导:史星三、张建仁、刘力子和李逢进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鼓励使我得以放开手脚,大胆地在包钢的重要工厂,初轧厂、轨梁厂和炼钢厂采用当时国内尚无先例的技术革新和创新技术。
我的两项发明:频敏变阻器 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双机驱动,差动调速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都是我在包院工作期间的时间、创新、发明的。
电力科有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一直是我各项创新及发明技术的积极支持者和采用者。轧钢专业的张浩工程师,更是这些创新技术的积极支持者。我至今仍能记得1966至1967年 文革开始后,我们两人都在初轧厂劳动。我们将一套套改进后的频敏变阻器用扁担挑着,跨过轧机设备去喷漆安装。我俩配合得如此自然,如此协调,使我十分感动。当时的情景,至今已过去约二十多年了,仍历历在目。
包钢院地域优势和工作环境的特点
包钢院具有不同于其他钢铁设计院的环境优势。包院与包钢同处一个城市的同一市区,崑都仑区。从包钢院骑自行车在半小时内可到达包钢治全工厂的任一建设工地或任一生产车间。我在包头的二十二年间,亲眼目睹了包钢逐个车间,逐个生产线,逐个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投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我自已都亲身参加了。
我目睹见证了这些车间从挖地基、平土、打桩、浇灌基础和树立厂房钢柱,架设吊车梁,架设厂房大横梁和厂房屋顶。吊装各种吊车和浇灌各生产机械的设备基础。有些基础,如初轧机轧线基础迂回曲折,净高六、七米,在基础内穿行时会找不到出口。
在包钢院、包头生活的二十二年中,除了被文革耽误的一年外,我亲身经历了包钢建设中,从大型高炉、平炉烁钢、转炉炼钢到初轧,轨樑各生产厂完整的建设过程。由此我对钢铁工厂的建设获得了相当完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从中学到的知识已不仅局限于我熟知的电力传动领域,且扩大到轧钢、炼钢工艺,土建结构、通风,给排水系统及机、电设计的安装与调试。所有这些知识的综合与积累使我成为一个与钢铁工业具有深厚感情与精湛技艺的付总工程师。
在包头生活与在北京钢铁设计院生活的区别
回顾我和妻子陆洁两人在北京钢铁设计院工作与生活的二年,我发现我们两人的生活和工作圈子没有越出设计院的范围,同社会上其他人群基本没有接触。在院外,除了自己家人和亲戚外,没认识或交往几个人。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圈子很小。
但在包头,陆洁显露了她善于交际与驾驭生活的能力。她显著地扩大了她的生活范围。在她的带动下,我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许多。同包钢各单位,二冶建设公司,孩子上学的学校老师,医院的众多医生和护士,都有了相当密切的接触和交往。改变了设计人员只顾自已的业务而忽视同社会接触的单调生活。陆洁交友的特点是喜欢结交中下层人员。
比如,一位拨动钢叉在衔上揽活的理发师,老徐,骑自行车从东河区来崑区叫卖牛奶的养牛厂推销员,一位手艺高明的女裁缝杨淑琴都是她的好朋友。我的裁缝手艺就是我向杨淑琴学习的。
包钢院有个风气,男性在家中做饭相当普遍。但会裁会缝的男性不过两三人。广阔的科技兴趣是我自已在工作岗位上逐步探索出来的一条积极生活和愉快生活的道路。开阔的社会活动圈子则是妻子陆洁领着我走入的。两者的结合,增加了我家生活的乐趣。
当时包院负责党务工作的党委付书记姓张。她是二冶建设公司林经理的夫人,作风正派,经常同我们交流包院的工程设计工作。
有一天,她告诉我北京钢铁设计总院派来一位保卫科的干部找她,说他带来一个任务,要求把一个在北京总院反右期间漏网的右派呂维松带回北京。该保卫科干部并向张书记出示了一份证明材料,张书记并向我出示了这份材料。
我见这份证明材料正是我将离京来包前转交给刘斌的那封由电力科出差干部寄给我的那封信。我十分惊讶刘斌竟能干这种投机害人的行为。我请张书记看阅这封信的内容,其中只有对我的关心,没有一点反党的言论。这时张书记才知道总院这位保卫科的干部并未了解实情。她告诉他回去后、将实际情况向领导汇报。
之后、我从北京总院的同亊们了解到,刘斌办的这件事使总院领导加深了对刘斌的认识,他是一个投机分子。在党的卢山会议结束后,总院领导批判刘斌是一个见风使舵的机会主义分子,不可重用。
1958年毛主席号召全国军民开展大跃进,中国在钢铁产量上要赶英超美。各地随即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北京钢铁设计总院迅速组织炼铁、炼钢和轧钢科设计小高炉、小轧机的图纸以满足各地发展钢铁工业的需要。
包院亦不能例外。包院专业齐全,当时史院长正在安排炼铁科熟悉苏联提供的包钢1513立米的一号高炉的施工图。这是国内第一座最大容积的炼铁高炉,其生产系统十分复杂庞大。除高炉本体的一切设备,如鼓风机系统,炉体冷却水系统,泥炮系统等外,还有相应的供电系统。如总降压变电所,炼鉄变电所等等,任务十分繁重。
史院长请炼铁科,炼钢科和轧钢科迅速抽出部分设计人员在包院操厂范围内设计一座小高炉,一座小平炉,并派设计人员学习土焦炉的设计。
当时群众的积极性确很高,不到一个月,院内树立了一座约50立米的小高炉,一座简单的小平炉和一座在操厂挖土建造的土焦炉。焦炉烧木柴将焦煤在泥土中逐渐烘烤成焦炭,废气则排放在空气中,污染了院内的空气,令人躲避不及。幸亏操厂远离宿舍区,不致影响居民生活。
各科随即从科内抽调出技术人员,为这条生产线安排了三班倒的生产操作工人。小焦炉最先炼出一批焦炭,接着小高炉便能用铁矿石炼出了铁水,铁水流入在地上的模具后,鋳成了一块块标准尺寸的鋳铁块。称重后登记为小高炉的产量。
炼钢科的技术人员则承担了炼钢工人的职务。当时包钢还没开始建设平炉,我站在用耐火砖砌成的简易炼钢炉前观察了一次炼钢过程。在炉中有刚在小高炉中炼出的鋳铁块,焦炭在鼓风中燃烧,工人用钳子夹出烧红铁块,在炉外铁鐓上反复捶打,直至成型,这就是最终的钢铁产品。炼钢炉只炼了一炉钢就不再炼了。土焦炉则继续生产供小高炉炼铁的焦炭。小高炉在连续生产三天后便停产拆除了。
我捉摸在史院长心中,他一定很清楚,设计院建造的这一生产流程是试验性的,为了节约原料,生产几天即可。因此他将已生产的鋳铁块再次投入小高炉炉中,并记录每炉的鋳铁块产量。由此已可表明我院不但用心为包钢建设服务,亦支持小型高炉类的生产线。这条快速建成炼焦、炼铁、炼钢直至钢块成型同时也锻炼了包院技术人员动手的能力。
在包头,在全国大炼钢鉄的大潮中,没有听说有那些在某些地区出现的拆门、砸锅强行收集废钢烂铁的行为。
后来,我得知在大炼钢铁的大潮过去后,重工业部改称为冶金工业部,钢铁设计院又增加了武汉钢铁设计院和重庆钢铁设计院等。北京钢鉄设计院设计的小高炉、小轧机图纸成为各省各地区建造中小型高炉和中小型轧机时所用的技术资料。
我曾到多地了解中小型轧钢机的装备水平和工艺流程。中小型轧机因装备易制造,投资较少逐步成为各省、各区、各乡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和积累资金的宝贝。
这次大炼钢鉄的群众运动使我意识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估,解放前我国的钢铁工业的设备都是外国制造的,我国钢鉄工业中,确有一大批熟悉生产操作、维修的老工人。但国内还没有制造钢铁企业大型、重型设备生产线的工厂和相应的技术人员。1958年的大炼钢铁号召,反应了我国政府领导追求迅速发展我国钢鉄工业的心理。它确实起了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作用。
在重工业发展过程中,生产流水线的装备水平总会经历一个改造、提高的过程。从手动操作,发展到自动控制。这方面的工作值得本行业的技术人员重视并列为研究解决的课题。
但大炼钢铁运动的号召,由于没有正确判断群众的接受能力,考虑不周,还有它消极的一面,浪费资源及强行推行。但我觉得包钢设计院史院长的处理是考虑周到,没有留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