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清
葡萄酒产业一直是河北昌黎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最近昌黎假葡萄酒遭央视曝光后,不少昌黎人在网上呼吁,应该立刻展开危机公关,不能让几家无良厂商毁了河北红酒的多年基业。(12月26日《北京晨报》)
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昌黎假酒后,不但北京多家超市暂停销售昌黎葡萄酒,很多消费者也对产自河北的红酒有些不信任。事实上,并非所有昌黎县生产的葡萄酒都是假酒。而一旦昌黎的葡萄酒业倒下,将有数万人会受到影响。一些网友对家乡的关切应该说完全可以理解。然而,要挽救昌黎的葡萄酒产业,挽救当地经济和形象,光靠危机公关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以为,昌黎假葡萄酒被曝光后,当地首先要去做的,是对生产假酒的企业进行彻底查处。这虽不是什么公关行为,却比任何公关行为都有意义。笔者希望,这样的查处能贯彻到底,决不能像有些地方查处三聚氰胺奶粉那样,只是做做样子,最终让伪劣产品重新流入社会,或者让不法厂商改头换面继续害人。
查处涉嫌造假企业的同时,还要对之前没有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的部门,进行严肃的责任追查,对相关的责任人包括领导进行问责。昌黎的假葡萄酒产业,如果没有监管部门的放任和纵容,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在过去的几年,究竟是什么人批准无良厂商生产,什么人让假酒通过质检流入市场,都必须一一查出进行追究。只有打掉保护伞,今后才不会有人造假酒。
不少正规的昌黎县葡萄酒企业,在这次央视曝光事件之后,销售肯定也会受到影响。很显然,它们是无辜的。但是,这些企业最需要做的,也不是通过媒体之类进行公关。真金不怕火炼,只要产品品质有保证,能够通过有关部门的严格检验,相信各大超市也会重新上架,为它们“恢复名誉”。而在假酒被剿灭、告别了恶性竞争之后,真酒的市场必将比过去要好。
必须看到,靠造假支撑起来的繁荣,就像在沙土上建造的大厦,原本就是不实在的。对于“中国葡萄酒之乡”昌黎县来说,假葡萄酒产业遭到曝光,经济和形象会受到较大影响,但这是当地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市场经济给予不守规则者的惩罚。只要当地政府和企业深刻吸取教训,有优质葡萄和产业基础的昌黎县,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后,葡萄酒产业是能重焕生机的。
发表于半岛都市报,详见:http://bddsb.bandao.cn/data/20101227/html/2/part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