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北车 重庆谋划造高铁(图)


联手北车 重庆谋划造高铁(图)
 
李章万相信什么?速度!时速486.1公里,这是中国高铁跑出的速度!

  高铁,就是速度的象征,重庆要“无中生有”地打造高铁产业链,同样需要速度。上周,李章万刚从长春回来,作为重庆市经信委装备工业处的头儿,这已是他十多次造访中国高铁制造商-中国北车集团。引北车到重庆设研发中心,并转移关键技术到重庆,是他此行的成果之一。

  继重庆以迅雷之势打造笔记本电脑产业之后,高铁产业又被提上案头,“轨道交通产业不能小打小闹,要瞄准全国地铁、高铁市场准备,拉出几条大的产业链。”已写进“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

  重庆打造西部轨道交通制造维修基地,谋划高铁制造这个战略新兴产业,北车集团将是最重要的参与者。这个有着制造业传统的城市,正在解决高铁的技术、人才、产业配套集群,并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的支持。

  从维修开始

  目前,重庆已有渝万、渝黔、成渝三条高铁在建,到长沙、西安的高铁也在谋划,宣告重庆也步入“高铁时代”。“一小时能到成都,一小时也能到万州,今后还可能7小时到香港,你说世界是不是更小了。”市发改委交通处处长王德强说,高铁建设,将进一步奠定重庆西部铁路大枢纽的地位。不过,光有高速铁路还不行,面对全球“高铁热”的巨大市场,重庆谋划得更多。

  在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轨道交通产业园已开建。“目前我们能造什么?只有轻轨,运行时速都在40公里以内,离高铁还远着呢!”李章万说。

  “重庆轻轨”制造商为重庆长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重庆长客”),由中国北车集团旗下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与我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机电控股集团共同出资组建。

  重庆长客被看作是重庆谋划高铁制造的一粒种子。“我这次去长春,最大的成果就是北车同意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放在重庆。同时,邀请他们在重庆建立研发中心,今后才能循序渐进地往高速动车组产品上靠近。”李章万说。

  种子当然不能一下就长成参天大树,重庆要造高速动车产品,首先,掌握低速轨道交通产品(如轻轨等)的技术;其次谋划动车组维修基地。

  “要打造维修基地,重庆长客在现有500亩土地的基础上,起码得再扩大2000亩。”李章万说,在有技术中心、维修能力后,再谋划高铁制造,就顺理成章了。

  “高铁是轨道交通产业的顶端,是重庆发展的方向。”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

  抢占制高点

  不能小打小闹,这是重庆对轨道交通产业的态度。

  “现在与北车接洽,还根本没涉及高速动车组制造,但将来一定会,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共同把维修基地建起来。”李章万说。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唐路元认为:“重庆目前的精密仪器等行业有较好的基础,如再在技术上有针对性的突破,分食高铁产业链蛋糕是没问题的。”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陈辉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整个高铁产业有望获得国家巨额投资,谁提前做好准备,谁就将是其中的主要受益者。

  按重庆的规划,轨道交通产业到2020年,将形成年产500辆城轨、200辆高速列车、动车组和维修200辆轨道交通车辆的规模,成为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

  “目前在全面推进本地化配套,争取未来两三年,让重庆长客的本地配套率达到50%,北车已承诺将重庆作为其西部基地打造。”李章万说。

  唐路元认为,重庆抢先谋划高铁产业,其实是抢占制造业的制高点。

  高铁的时代

  笔记本电脑产业只是重庆“无中生有”打造新产业的一个缩影。除了笔记本电脑,重庆还要制造以动车组为代表的高铁产品这种庞然大物。

  按铁道部计划,未来三年,中国将投资9000亿元,建成9200公里高铁。高速铁路不仅是高新技术的集成,而且产业链很长,能带动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唐路元说,高铁的投资至少有1∶10的拉动效应。

  中国的高铁技术和制造能力,几乎都掌握在两家公司手中: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他们生产出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高铁,技术超过了日本、德国、法国等高速列车老牌国家。

  加速度前行

  不过,要跻身高铁制造,并非易事。

  国家发改委日前出台关于控制轨道交通产业盲目扩张的文件(2010国发2866号),新建轨道交通组装项目,必须由中国北车或南车控股51%,同时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关于重庆发展高铁制造产业,国家发改委未表示支持,铁道部对重庆的兴趣也不大。”重庆发改委有关人士透露,通过几次与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的口头沟通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据悉,铁道部早前在全国布局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五大动车组维修基地。“成渝相隔很近,能否布局两个大型维修基地呢?”发改委人士很担忧。

  “我们现在一边及时保持与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的沟通,一边加快引进北车更多的技术,同时扩大重庆长客的投资规模。”上述发改委人士说。

  “比如重庆的区位优势,交通枢纽地位,车辆编组站等都是有利因素。”李章万对“打动”北车充满信心,因为轨道交通物流成本巨大。

  “况且南车无论在大功率机车、动车组,还是城际轨道,都是北车的最大竞争对手。比如他们同时竞标东南亚的某个项目,北车报价或许就会比南车高,因为它的基地在长春、唐山等东北地区,而南车在广东等南方地区,物流成本占很大优势。”李章万表示,重庆已能辐射西北、西南、东南亚等市场。

  在解决投资主体和技术的同时,重庆开始为高铁产业储备人才。“重庆陆续派了300多人去北车学习,因为这个产业重庆之前没有,所以人才紧缺是个问题。”李章万说,将来还将派更多的人去北车,甚至欧洲学习,为高铁准备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