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行情还存在抗跌性反弹
在投资者万般期待中,也是在“众望所归”中,央行于圣诞节当晚作出了加息25个基点的举措。我们早就分析提示:目前负利率已经高达2.6%,按常理应该加息;PPI向下游传导也意味着粮价撬动的结构性通胀已有扩散趋势,为了“管理通胀预期”也该加息。在CPI再创新高之时,上调准备金率并没有消除加息的警报,并且“该加不加”已严重紊乱了当前市场的预期,会更加强化社会与市场的通胀预期。因此,本次加息只是兑现了一个市场预期而已,只是做一次央行本来就应该做的例行工作。
在加息靴子落地之后,市场几乎一致认为行情将走出泥泥潭展开反弹,即使原来看空的机构也认为存在短期反弹。但行情高开单边走低、收盘指数创新低的变现使绝大多数投资者出现了“集体性误判”。行情出现“集体性误判”的原因分别是:
一:本次加息不会改变货币政策继续紧缩的大方向,明年一季度的通胀不会因为本次加息而回落,并且,加息周期开始后会使市场降低经济与公司基本面的预期。既然紧缩的方向时确定的、公司利润增速降低的方向时确定的,行情就不存在展开新一轮行情的基础,“减仓”就成为实际操作的第一选择,加大了行情的压力。
二:本次本身市场没有任何争议,市场之前最关注的是加息时点。按“管理通胀”逻辑去理解,加息最好的时点是11月份CPI数据公布之后,但在迟迟不加息之后,市场松懈了加息的神经,并形成了“年内不会再加息”的预期。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 “越是市场预期强烈越不加息,在市场神经松懈时候意外加息”,从而在“市场预期VS实际政策”博弈中出现了市场“完败”的现象,令投资者“胸闷”无比。此次加息在再次达到“出其不意”效果之余,使市场感觉到政策已经无法预判,从而加大了股市的振荡。
三:我们之前分析提示,通过调升准备金率回收的只是银行体系内的资金,流动性泛滥且四处进行价格投机的主要是规模越来越庞大的“体系外资金”,这部分游资对价格型调控更敏感,数量型调控对其束缚力十分有限。因此,造成行情出现“集体性误判”的更大原因是,加息“动了游资的奶酪”。当周一早市,沪市五洲明珠、鼎盛天工等注资题材股复牌后直奔跌停,深市创业板个股全面领跌的局面出现之时,实际上已经提示出本次加息提高了游资的资金成本,将不利于高估值题材股和小盘股的表现,更利于“靴子落地”后低估值周期性行业股。而行情之前的最大人气与心理支柱是活跃非凡的个股行情,当他们开始出现资金奔逃的现象,意味着行情信心的溃散。
四:由于时间正临近年末,银行存在贷存比考核,短期拆借利率近期也因此上升至 5%以上,在此背景下股市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资金流出重新存入银行(到年关过后再出来)。这种现象在今年6月末、9月末都出现过类似银行短期资金利率上升、期末存款规模上升,股票市场资金抽紧的情况。因此,短期市场存在明显的抽资压力,而“靴子落地,行情反弹”的集体性误判整好给年末资金抽此赐予了更好的机会。
在行情出现“集体性误判”之后,虽然元旦后随市场资金的松解,行情在一月份仍存在反弹的机会,但“年夜饭行情”的空间与力度已被较大幅度收敛。按照流动性驱动行情的规律,当流动性转折之后,行情首先的调整压力是来自于估值标准的降低。一段时间内,尽管我们看到公司的业绩水平没变,但估值水平的下移将给行情带来调整的压力。目前来看,估值标准因流动性收缩而下移的调整压力主要是估值水平奇高的创业板、中小板,以及之前的题材股、区域与新兴产业主题的概念股。而原先低估值的周期性行业股劣势变优势,反而具备了防御性,但因为基本面预期难以逆转,再加上市场整体流动性收敛的趋势,有防御性但不具备风格轮动的条件。因此,周期股的抗跌只能平滑指数调整的压力,对整个大市起不到扭转乾坤的作用。把这种行情局势对应到的具体表现上,就是行情还不会持续单边下跌,更多的是箱体运动、台阶式下移,对应目前行情具体为:2800-2900点箱体可能下移一格,转入到2700-2800点之间继续构成区域震荡局势。但是,在这过程中,创业板、中小板,以及之前的题材股、区域与新兴产业主题性概念股的调整风险尤其巨大。
早在行情于11月上旬自3186点回落之时,我们曾分析提示,整个调整将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调指数、第二阶段调个股、第三阶段调恐慌。按此理解,目前行情仍处于“调个股”的第二阶段,未来“调恐慌”的第三阶段应该是明年第二季度“调降盈利预期”开始之时。
从操作策略上来看,正因为周一行情出现了“集体性误判”,预期“误判”的投资者还不会立即全部倒戈。因此,周二行情还存在抗跌性反弹。但是,如果周二返回不了2800点之上运行,将确认行情下一个台阶运行,操作上应立即降低持仓。即使返回2800点之上运行,最多也是延缓了调整的时间周期,策略上也是“在反弹中减持”。更主要的是,无论哪种情况,对创业板、中小板,以及之前的题材股、区域与新兴产业主题性概念股需要“该断则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