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时过境迁的粮食报损业务


 

 

 
警惕!时过境迁的粮食报损业务
 
 
高级审计师    张政斌
 
 
在对粮食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中发现,部分粮食企业有处理5年前甚至是10年前粮食损耗的会计核算业务。按理说,经营粮油不可能不发生损耗,处理规定范围内的合理损耗也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如果跨年度(甚至跨5年10年)的大批量、高金额地处理报损业务,就不一定是正常的了。经仔细分析,这种业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充当调节利润的阀门。企业一旦需要有“书记利润,经理成本”的结果摆到桌面上,那便可能会把粮油报损业务这个粮企独有的“机灵鬼”召唤来,并安排在桌子底下的遮羞布里活动。其损耗金额随大随小,数量随多随少,任凭主人一声令下而跃然于纸上。
    充当“小金库”的摇钱树。企业一旦用于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公款旅游、公款……的小金库发生亏库,那便会有有胆有识的粮企领导者支用自己手中掌握的独特的报损业务审批权来制造粮食库存亏库事件,用国家大库的明亏来源源不断的补充单位“小金库”的暗亏库,从而保证小金库的财源。
充当责任事故的挡箭牌。企业一旦发生了保管、经销环节的霉变盗窃事件,当找保管不合适也不认账,找替罪羊也没有,可又不想找真正责任者麻烦时,企业一把手就有可能采取一拖再拖的缓兵之计,直拖得时过境迁不了了之,最后才拿出杀手锏,牵来在掌权者看来谁也不心疼的姓“公”的替罪羊———粮油报损,一报了之,来掩饰不敢公开的责任事故,以让大家皆大欢喜,让监管不力者、始作俑者等直接间接责任者统统逍遥自在。
    充当责任追究制度的绊脚石。事过几年之后,责任事故姗姗来迟浮出水面,即使有几个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包公”,能拿出火眼金睛的本领,透过账面挖“蛀虫”,此时也会因时过境迁而使责任追究制度大打折扣。 这是由于原责任人已离开岗位,特别是对于离退在家,卧床不起者,甚至离开人世者,你说硬追究他(她)有多大意义。
     对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杜绝类似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