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与枯荣》:不仅仅是一部传记


 

博主按语:
  
今天是2010年12月28日,所以出生于1930年12月28日的江平老师,到今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八十岁生日。为此,博主将自己前几天为检察日报撰写的《沉浮与枯荣》书评转发于此,以祝贺江平老师的八十华诞。
  据《深圳商报》报道,江平老师的口述自传《沉浮与枯荣——八十述怀》以最高票当选深圳读书月2010“年度十大好书”,并被授予“年度推荐”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江平说“因为活着的人来写自传,弄不好会被人感觉是出风头,是更多的表现自己。所以写的人多少有所顾忌,我本人写的时候也有顾忌。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提倡,特别是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波折的人,多写一些回忆录,多写一些历史的真实情况”。
  所以,如果还没有读过《沉浮与枯荣》一书的博友不妨赶紧找来读读。当然,另外一部记录法律人2009年12月为江平老师八十大寿撰写的纪念文章,同样值得一读《永远的校长》一书。

《沉浮与枯荣》:不仅仅是一部传记

刘桂明

  检察日报社发起“100位总编推荐10部书”的新闻宣传活动,笔者也有幸忝列其中。我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到的第一本书就是江平老师刚刚出版的《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
  这不是一部平常的传记。平常的传记大多数如果不是说教式的,就是炫耀式的。在本书中,既看不到炫耀,也听不到说教。唯有的都是江平老师坦诚的介绍,真实的披露。既未回避矛盾,也不揭露隐私,更无闪烁其辞、欲言又止的尴尬。所以,既然属于不平常,必然就会走向非常。
  这不是一部一般的传记。一般的传记如果不是自己亲自操刀,就是指定或者委托他人捉刀。本书既有江平老师亲自操刀的内容,也有江平老师委托后生整理的文字。可以说,这是“两个80后”新老法律人合作的结晶,更是江平老师个人口述与他人记录整理紧密配合的典范。于是,因为不一般,自然就显得非凡。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简单的传记如果不是罗列自己的大事记,就是记录自己的流水账。所以,那些简单的传记只有回忆没有反思,只有记录没有反省,只有追问没有反问。但是,这部传记却不简单。本书尽管介绍了理论却不深奥,回顾了过去却不枯燥,讨论了问题却不晦涩。这样,不简单的背后,就有了不寻常的效应。
  诚如本书出版者——法律出版社的介绍:“本书不仅忠实记录了江平八十年的沉浮与枯荣,也涉及其亲历的众多历史事件;不仅是江平治学历程的全记录,更是中国法治进程的缩影。江平先生的八十年,不仅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生阅历,更锻造出一种只向真理低头、绝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可见,这不是一部传记,而是一部传奇,是一个人的独特人生与深刻思考。从本书的书名,我们就可以看出其非凡意义。据了解,《沉浮与枯荣》这个书名源自江平老师自己的诗作《临江仙·悲歌》:“千言万语满胸臆,欲诉欲泣无从。长吁三声问天公,为何射日手,不许弯大弓。翻云覆雨人间事,过耳过目无穷。谁主沉浮与枯荣?欲平心中愤,唯唱大江东。”
  如此说来,一部不平常、不一般、不简单的书,竟然浓缩了一位法学家的一生。同样,一位法学家的八十年,又浓缩了一个特别时代的发展历程。于是,本书的价值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江平老师的八十年人生是不幸的。1930年出生于大连,早年就读于崇德中学的江平老师,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他还是燕京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当时他们还是唱着革命歌曲、跳着集体舞,欢欢喜喜地迎接解放军进入古老的北京城。但是,后来在江平老师发生的一切就开始离欢欢喜喜越来越远了.
  如果说自己该读的书没有读完、自己想学的新闻专业没有续学,还不能说是不幸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系列遭遇就真正是一种不幸了。
  1950年,江平老师成为我国第一批派往苏联学习法律的留苏学生,并在1956年以优异成绩提前一年归国。但是,不料到了第二年即1957年却被稀里糊涂地打成“右派”。后来,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又经历了身残、婚变、批斗与劳动改造的不幸……
  一个人从国外回来本该大干一番的时候,却被无辜地打成了“右派”;一个人刚刚新婚一个月本该过上美妙小日子的时候,却被逼得结束了美好而短暂的婚姻生活;一个人开始下放劳动而准备面对现实的时候,却被列车压断了一条腿;一个人刚刚担任校长本该大显身手的时候,却在任职还不到两年的日子里被免去了职务……
  然而,江平老师的八十年人生更是幸福的。改革开放后,重新回到教学战线的江平老师,开始更加努力地追赶时代、追寻梦想。除了醉心于教书育人、迷恋于民法研究、致力于立法活动外,就是通过不断地接受采访、发表演讲、应邀讲学等社会活动,传播法治精神,倡导法治信仰,宣传法治理念,传达法治意识。所以,自然而然,理所当然,江平老师今天已经桃李遍天下,美名满天下。
  曾经,作为一位官员,江平老师以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校长,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人大常委会委员等公共职务,不停地为法治的现状而呼吁,不断地为法治的梦想而呐喊。
  后来,作为一名学者,江平老师始终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勇气,每每在重大事件发生、焦点新闻出现、特别立法出台等重要关头,总是理性、建设性地为自由与民主、法治与人权、公平与正义而大声疾呼。于是,江平老师被称为中国“法学界的良心”、“时代的法学教师”;被法大师生封为“永远的校长”;被誉为中国法律学者乃至整个法律人的泰斗级人物。
  如今,作为一位寿星,江平老师的健康与长寿,成了许许多多法律人的幸福与信心。在七十华诞时,江平老师曾经发自内心地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帝还算是公平的,既给我22年的不幸,也给了我22年的幸福。”如今,八十华诞已经来了,江平老师的幸福依旧绵远流长。这是江平老师的幸福,也是江平老师家人和所有弟子的幸福,还是所有我等并非嫡传弟子但却一直受益于江平老师的晚辈的幸福,更是这个国家和时代的幸福。因此,我们同样期待江平老师的九十华诞、百年华诞……
  在这部特别的传记中,江平老师以五卷文字的体例安排,为我们描绘了他那独特而传奇的八十年人生。
  在“似水流年”中,我们可以了解他的青少年特别时代、南下前夕他服从组织安排由新闻改为法律的特别时刻、五年留学苏联的特别时光。
  最让人不堪回首的是他的“廿载逆境”,那种“从天堂到地狱”的磨难、从“反右”到“文革”的苦难、从一个健全人瞬息之间变成残疾人并几乎危及生命的大难,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
  或许最让江平老师感到快乐幸福的还是“我的教与学”时光,从延庆郊区回到北京城里,从食堂会计回归大学教师,从普通教师成为学校领导,从大学校长变回法学教授……五十年的教书育人,五十年的美好时光,给了江平老师八十年最辉煌、最美好的记忆。于是,江平老师说:“来生还做教授。”
  “大立法时代”在本书中占有的篇幅,足以证明江平老师对我国立法进程所作出的贡献。在这一卷中,我们看到了“难产的民法典和顺产的《民法通则》”和“民法、经济法之争”及“《行政诉讼法》的台前幕后”,也读到了“《民事诉讼法》的‘转正’”和“《著作权法》的争议”,更体会到了江平老师对仲裁的情有独钟、对《信托法》失去衡平法依托的无可奈何、对国企改制与《公司法》的信心十足乃至自己对所有立法活动和执法检查的法理解读……
  书中压轴之作“为法治呐喊”也是本书点睛之作,有关江平老师的法治观、宪政观乃至民主与自由观,均在这个部分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更值得一提的是,江平老师对律师的爱、对律师职业的期望、对律师制度的研究,均有详细而深刻的表述。
  显然,尽管洋洋洒洒将近50万字的口述,但也无法完整回顾与描述江平老师的80年法律人生。有读者认为,也许是口述自传的原因,或许是江平老师已经大彻大悟般淡定,关于江老波澜起伏的一生的记述,文字竟然如此朴实。此言在理,虽然全书未经细致的布局,未加任何修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光艳的色泽,甚至自始至终都是平白直叙,谈什么基本上都是娓娓道来、点到为止。但是,全书字里行间处处都充满了一种独立与批判的精神,洋溢着一种真实与自信的激情,飘洒着一种平和与淡定的风采。
  也许因为独立与批判,才有江平老师的人格;因为真实与自信,才有江平老师的魅力;因为平和与淡定,才有江平老师的口碑。于是,本书以最高票当选深圳读书月2010“年度十大好书”,并被授予“年度推荐”奖
  当然,如此佳作的诞生,还有整理者和出版者的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整理者、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学报》陈夏红编辑所付出的辛劳。他说,早在这本书入围“2010年度十大好书”评选50强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关注,“我对这本书入围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是没想到这么多评委对它有这么高的评价,以第一名进入榜首,这一点确实有些意外。”他也告诉前去采访的记者,《沉浮与枯荣》自9月底上市后,两个月时间已经第三次加印,总印数接近2万册。“在读者中的反映,整体来说很不错,这与十大好书评选的判断与取向,应该说是一致的。”
  阅读本书之后,我们发现,既与江平老师有关,也与时代有关的大事小事、国事家事、趣闻轶事,应有尽有,俯拾即是。我们更欣喜地发现,历尽暴风骤雨的江平老师已经迎来了和风细雨,更迎来了一个可以自信平和地面对欧风美雨的时代。
  由此看来,这是一部完全值得推荐的特别传记,也是一部写满了从传说到传奇的传记,更是一部可以当成历史来读、当成人生来看的传记。

附:


优惠征订《永远的校长——江平教授八十华诞庆贺文集》

    《永远的校长——江平教授八十华诞庆贺文集》目前已由中国法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分五大栏目。“志道据德,金声玉振”一栏,彰显了江老师的道德文章、学问人生,侧重于“江平精神”(贺卫方语)的阐发;“风雷激荡,赤子仗义”一栏,专门收录了八十年代法大本科生的文章,那正是江老师长校期间,这个群体对江老师怀有特殊感情,这些文章复原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时代风貌。 “赤子之心”出自《孟子·离娄下》,亦是江老师多次对我们的勉励之词;很多人提到,江老师“不仅是一个理论家,而且是一个实践家”(米健语),“是伟大的法律践行者”(徐家力语),我们特意将一组记叙江老师身体力行、奔走呐喊以及日常小事的文章,集结于“博学笃行,弘毅致远”一栏; “巍乎成功,焕乎文章”收录了此前不同时期对江老师的回顾及访谈文章,意在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追寻江老师人生轨迹和思想脉络;最后一个栏目“诚哉法言,弥高弥坚”遴选了江老师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华章,既提高了文集品位,又方便读者以斑窥豹。
    本书原价69元,优惠价55元,有意购买者请到邮局汇款至: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11号高德写字楼419室《律师文摘》编辑部
  邮编:100191
  收款人:谢中华
  联系电话:010-82090758
  电子邮箱/QQ/MSN:
[email protected]


目    录

    江  平

志道据德  金声玉振
浩然正气播扬大爱    张思之
法学家的天职——我眼中的江平教授及其他    王泽鉴口述  陈夏红整理
时代的法学教师    贺卫方
生不逢时亦有时事无常道总有道    米  健
他为中国民法科学打开了一扇窗    柳经纬
记住江平    李静冰
我宁愿说不超越——江平老师志趣略记    龙卫球
喜欢静静地仰望着他    罗培新
印象·江平老师    王淑琴
江平老师教了我两年俄语    陈家祥
江平校长    唐师曾
不忘初心    陈俐茹
做老师的学生    胡春秀
江声何以浩荡    林晓东
江河万古一代正声    赵国君
信是明年春自来(外一篇)——记诗人法学家江平   
张星水

风雷激荡  赤子仗义
用什么回报你,我的大学、我的江老师    谢冀川
闲情依然似旧时——一个学生的记忆和感念    陈  杰
最深刻的热爱无法言说    阿  计
大师风范学界楷模    韩  良
我为江平校长点起红蜡烛    郭恒忠
大楼和大师    于海涌
呼唤“法”先生    李文子
并不是每一个校长都能让人铭记在心    王小峰
永远的校长   
孙国栋

博学笃行  弘毅致远
春去秋来的故事    许章润
伟大的践行者    徐家力
我给江平老师派“任务”    刘桂明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田文昌
从江平先生听讼得到的启示    陈惠忠  童  新
坦然博雅君子率性大爱贤人——江平先生尊重、关爱法大教职工一二事    赵红梅
走下“神坛”的江平教授    宋振江
理性与良知    王才亮
我们的精神导师江平先生    王利平
师者本色——忆江老师二三事    冉瑞雪
一件小事    赵  威
不仅仅是呐喊:关于2004年的那场对话   
李  轩

巍乎成功  焕乎文章
江平先生的法学教育之路    龙卫球
只向真理低头——江平先生访谈录    刘仁文
“法治天下”我乐观其成    江平口述  赵凌采访整理
江平:呐喊是知识分子的责任    张  弘
江平与法治天下——《律师文摘》2009年年会发言纪要   
谢中华整理

诚哉法言  弥高弥坚(江平教授文选)
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论我国的司法及宪法改革
社会权力与和谐社会
制定一部开放型的民法典
再谈制定一部开放型的民法典
新世纪中国律师的使命
做人与做律师
律师兴则国家兴
律师的哲人气质
从法律实用主义到法律理念主义——中国30年法治进程再思考


法不阿贵方成公器——关于宪政之路与江平先生风骨的随想   
季卫东

编后记
有一种感恩叫传承   
孙国栋

(载自:律师文摘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