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进入"快车轨" 35年后安徽老年人超三成


  昨日,《安徽省老年人口预测及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成果公开发布。研究得出,我省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和增长速度始终在全国水平的前十位,到2045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2276.6万,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开始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基于“4-2-1”家庭格局的扩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功能也日益淡化。住房、医疗以及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贫乏等问题不断衍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初见端倪。来自省统计、老龄委、人口计生等多部门的专家就此问题专题研究,提出调整人口出生政策、构建“社会照顾”模式等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进入“快车轨”

    从1998年起,我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02%,年龄中位数达到29.5岁,老龄化比全国提前两年。

    2009年我省总人口为6794.5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69.4万人。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占11.43%。在17个省辖市中,老年人口最多的是阜阳、六安、安庆和宿州,均超过80万人;最少的是铜陵、马鞍山、池州和黄山。

    目前,我省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省老龄办专职副主任侯示标告诉记者,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分为三个阶段:从1998年到2020年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年到2045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2046年以后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比重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 031期将超过总人口的30%,较全国平均水平提前5年进入重度阶段。

    虽然,现在我省处于人口红利时期,每10个人中有7个劳动力、1个老人、2个孩子。但是,到2032年前后,人口红利期结束,每10个人中将仅有5个劳动力要同时抚养3个老人和2个孩子。

    我省将现“未富先老”

    课题组专家认为,安徽的“银色浪潮”超前于经济发展。目前,我省处于中部地区经济尚不发达的省份,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没有相应配套。人口控制主要靠政策促使出生率快速下降的前提。

    从国内生产总值和老龄系数可以看出,199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14位;2000年居15位;2005年处于第14位。但是,人均GDP在全国仅居第25位,人口老龄化水平则位居全国第7位。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环境下,承载老龄化的能力还相当脆弱。

    调研显示,未来10年,尤其是“十二五”阶段,是我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时期,老年人口增长快,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趋于人口“未富先老”的态势。

    一对中年或要养15人

    根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我省平均家庭户规模位3.01人,两口、三口之家成为家庭主流。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加深,现行的养老方式受到挑战。一方面形成“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动快,“空巢”家庭日益增多,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百善孝为先”从

中国传统的代际关系上看,养老是一种文化。生活中,真正发生联系的主要是相临的两代人,养老靠儿女是主要的,靠孙子是次要的。但是,老年人高龄化的提高,必然会提高抚养系数,对独生子女来讲更是雪上加霜。未来,一对中年夫妇可能要赡养4位父辈甚至8位祖父辈和一个孩子,包括自己在内的15口人的担子落在两个人身上。

    打造“社会照顾”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