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论语》之五十二 卫灵公第十五(丁)


走近《论语》之五十二 卫灵公第十五(丁)

要善于借鉴前人的智慧

1530【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读解】这一则孔夫子谈到“学”的重要性。《论语》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孔夫子有时强调“思”的重要,有时强调“学”的重要,有时强调“道能弘人”,有时强调“人能弘道”。在这儿孔夫子以身作则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左思右想地思考某个问题,结果没有答案,还不如去学习。 其实,有些我们思考的答案就在古人的智慧里,就在其他人的智慧里。现在很方便,通过网络、媒体可以很快地获取很多信息和智慧,以前也许需要几十年才能做完的学问,现在利用网络一两年就做出来了。

“学”很重要,有些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和成果,我们就要善于借鉴、借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从西方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在三五年的时间里达到了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的跨越。在某些方面,我们确实没有积累,没有基础,如果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只是一昧地闭门造车,浪费很多时间不说,难以跟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会成为极大的遗憾。。

所以,我们要善于学习,不要整天一个人坐在那里胡思乱想。“思”有时像一碗水泼在地上,漫流而无序;“学”则是沿着前人指引的路往前走就行了。当然,这一则是强调“学”,孔夫子在第二章第十五则中强调:“学而不思者罔,思而不学者殆。”一昧地学,机械地学习,不消化吸收也不行,我们要在学的基础上发展、发挥,通过所学所知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加以提高。同样,“思而不学则殆”,一昧地胡思乱想也不行,有些人学《易经》,一天到晚琢磨着预测宇宙运行,破译先古文化,精神也确实可嘉,那么艰深的文字,说得头头是道,但又有哪一篇言论能摆在桌面上,被社会和学术界认可呢?没有被认可的。因为那些所谓的预测都是他的遐想,他的文章幻想成分很大,想当然的东西很多,的确属于“思而不学”。如果你预测的结论不能与文献、文物丝丝入扣地融为一体,那你再天才的想象都是无用,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孔夫子所强调的“学”与“思”的关系,善于把握和学习。

 

硕士毕业又读博士,“禄在其中矣”

1531【原文】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 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读解】以前“批林批孔”的时候,常借这句话批判孔夫子,不搞生产劳动,轻视贫下中农。“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一心谋求道行,不谋求衣食住行。那时的君子并不缺饭吃,因为能称君子的人至少也是贵族或士大夫。关键是君子是国家的上层人士,是国家的脊梁,他们谋的是治国平天下之道,谋的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修身养性之道称为君子贤人之道,君子在这方面用心,不会斤斤计较拿多少俸禄,怎么过自己的小日子,所以说“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种田的人自己经常饿肚子吃不饱饭,这也是事实,记得我读小学时课本里有这样的歌谣“种田的,吃米糠;晒盐的,喝淡汤;纺织娘,没衣裳;淘金老汉一辈子穷得慌。”种田的是农民,而控制土地资源的是地主贵族,农民的剩余价值被地主贵族所剥夺,几千年都是如此。

“学也,禄在其中矣”——用心学习,俸禄就在其中了。现在上大学是许多学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家长给孩子选择的人生之路。一些学生读了本科又读研究生,读了研究生又读硕士、博士,国内读了又去国外读,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禄在其中矣”。努力读书学习,不外乎是追求以后的优厚薪金、令人羡慕的职务。“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的原则,到现在也是如此。文凭越高,学问越大,谋求好职位的可能性就越大,宋朝的真宗皇帝不也在其《劝学》中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吗?

 “君子忧道不忧贫”—— 当处于穷困的时候,君子仍然会致力于道,只担心自己的道行长没长,德性是不是有所得,而不会担忧自己是不是能升官发财,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气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是君子的的价值取向。如果是你,你会投“道德股”呢?还是买“富贵股”?我会选择“道德股”,因为“富贵股”时长时落,难以预期和把控;而“道德股”只长不落,虽不会立刻富贵起来,得心安还更实惠。因为有道有德的人,即使身处贫贱,他也会乐在其中,他的精神世界是极其富有的。

 

若没有仁,任何“位”都不能长久

1532【原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读解】《论语》记录了孔子五百多则言教,系统地阐述了人类精神与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每一则都很有意味。其中,有的仅一言片语,有的又严谨、系统。我们如何用心?如何行事?在《论语》里都有非常精道的指示。如果我们认真地加以领会,并把领会的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自然会得到很多益处。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是生命在社会行进中需要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如何料理我们的身心性命?如何使我们的身心与社会环境统一和谐?这需要我们在言行中有所取舍。在心性之中我们取什么?舍什么?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行为、言语?这些都是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比如下面这段: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句话是对当领导而言的。有的人拥有足够的智慧,拿了大学文凭,又拿研究生文凭、博士文凭,这样知识也有,那样的文化也懂,但等到升官发财之后,“仁不能守之”。自己的心性没有放在“仁”的基点上,心思全用在玩弄智谋、玩弄权术上。你说他能不能干?确实能干,但跟人打交道的时候,一点都不仁厚,总是为自己考虑得多,为他人考虑得少,心眼多,没有厚气,没有仁爱之心。什么是仁爱之心?仁爱之心就是多关心别人。

《易经·系辞下》讲“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天地最大的德性在于它生生不息,圣人的大宝在于“位”。当皇帝有皇帝的位,做宰相有宰相的位,圣人有圣人的位,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人生定位,我们生活的坐标点。若想把自己的“位”守住,则必须有仁,否则任何“位”都不能长久地坐下去。当年刘邦得天下的时候,大臣陆贾曾跟他讲“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你可以通过斗争征战的手段得天下,但你不能用同样的手段治理好国家。我国建国前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天天搞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不但不能给国家带来富裕繁荣,反而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把国家弄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说,守仁是政治不移不易的原则。你一旦得到了富贵,得到了权力,却不能以“仁”固守它,那么“虽得之,必失之”。这句话说明了智与仁之间的关系。

下面又推进一步,把做人的庄重感提了出来,“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一个人能力有了,又有仁爱之心为大家谋福利,但是“不庄以莅之”,没有庄重的气象也不行。我经常说一个人要有庙堂气,要有山林气,要有英雄气。“不庄”就是没有庙堂气,当领导的平时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是好事,与群众同甘共苦是好事,这个是优良传统,应该如此;但秉公办事的时候,你作为政府机构,权利机构的代言人,崇高的权威性不能丧失。如果一个政府的权威性丧失了,得不到老百姓的敬重,你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威慑力,政府的政策法规又如何能得到良好的执行呢?

我这次去广州讲课,曾提到八阵图里的生门、死门、困门。如何寻得“生门”?就是如何使自己处于安全地带。安全地带在哪里?就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人与人相交,亲近久了,不行,久而生厌,这是必然的。很多时候,仇人是在朋友中产生的,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人们都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相交得久长的道理,“庄以莅之”也是告诫我们要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疏密程度,与人交往保持一定的尊卑上下的距离感和庄重感。“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当领导的要留意这一条。一方面要清明廉政,与群众同甘苦,另一方面应庄重自敬,与手下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大家都把领导当哥们,没有尊卑上下,宾主秩序混乱了,自己的执法力度就会削弱。这是做行政工作的重要秘诀,也是当好领导的秘诀。

孔夫子并没有到此为止,又向前推进说:“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里“礼”也可以说成现实社会的游戏规则。上下左右,男女尊卑是有序的,人与人交往之中一定要遵循相应的礼仪、礼节,并在言行举止上做到。如果“动之不以礼”,还是达不到最完满的境界。

这一则,孔子对如何做人做事讲得比较详细,说得比较圆满。一个人要有智慧,要有能力,另一方面要有仁爱之心,同时还要自尊自重,有庄重感,有庙堂气;但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还需在上下左右的交往中有礼,言行符合相应的礼法规矩。所谓的礼法规矩也就是时风时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此,自己的所作所为才能达到一种圆满的境界。

陈永贵能胜任更高的职位吗?

1533【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读解】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又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这里孔子又说 “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来考验观察他,他可能在小事上没有什么突出表现,但是他可以接受重任。比如,以前庞统见刘备的时候,刘备见庞统生得丑陋无比,塌鼻子、扫帚眉、招风耳,嘴又大,牙又歪,怎么看都不顺眼;但庞统是诸葛亮推荐的人才,碍于情面,让他当了个小县令。庞统身为县令,天天喝酒不理政事,认为这个小县官实在没有什么干头。刘备派张飞考察庞统的政绩,张飞验证了庞统的才华,加之诸葛亮再次推荐,刘备才把庞统真正重用起来。真正的君子是可以担当大任的人,你用小事情考察探测他,没有必要。历史上有很多这样杰出的人物,他们并没有通过层层考核审批,就得以重用。估计真正的君子是不愿受小事折腾的,你对他左测左探,他便觉得无趣了。

但是“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小人是不可能接受重大任务的,但是他经得起小事的折腾。以前,单位上评选出的劳动模范,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很出色的人,他们起早搭黑地干工作,做事卖劲儿,再大的苦都能吃;但是让他当领导,他未必能担得下来。就像陈永贵、王进喜这样的劳动模范,确实十分优秀,是大家的榜样,但能不能胜任更高的职位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何人尽其用,当领导的一定要有这方面的眼光。在《论语》里“小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道德品质有缺陷的人,一是指地位和能力有限的人。这一则里的“小人”属于后者。

仁者不会因仁义而死

1534【原文】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读解】这句话看上去好像有些迂腐,其实一点都不迂腐。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比对水火的需求还要迫切。在阶级斗争年代,就算一家人父子、夫妇、兄弟之间也会根据派系分门分派分家,你是造反派,我是保守派,一家人斗来斗去,没有人敢讲真话,没有谁动真感情。虽然大家都手捧红宝书,口说假大空,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在开放的、自然和谐的生活。

严格说来,孔子所提倡的“仁”,有其丰富的政治理念和道德理念。你要说“仁”到底是什么?谁都很难准确、清晰、圆满地定义它,它涉及到我们精神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之,“仁”是十分美好的境界,是十分和谐的社会秩序。在饥荒年代过粮食关的时候,“仁”就是让大家可以吃饱饭;“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仁”就是人们所希望的不要再搞阶级斗争了,全心全意搞社会主义建设;用现在的话来说,“仁”又是和谐的社会与和谐的心灵。它是这样层层推进的,在不同的时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但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中,一个仁者不会提心吊胆地,小肚鸡肠地在是是非非之中过日子。仁者的胸怀是坦荡荡的,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他都吃得饱,睡得香,都能潇洒自在地过自己的日子。人们都盼望过小康生活,乃至进入大同社会,这是老百姓对“仁”的期望,也是老百姓内心的愿望,这种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确实“甚于水火”。

作为能源和生存的需要,水和火不可过多也不可缺少。这次去广东韶关,看到了十分严重的水涝灾害,当地政府在各大媒体发布了五次预警消息,警告大家离开有可能发生洪水的灾涝地区,但有些区县由于执行力度不够,造成了百余人的死伤。最惊险的是韶关某地一个小孩被洪水围困,当地竟然调不出一条船来救这个孩子的命,好在孩子紧紧抱住一根电线杆坚持了24小时之后,终于调来了救命的船。同样是韶关,另外一个县由于县长亲自带领武警,挨家挨户地通知预警消息,强制老百姓搬移到安全地带,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这些事例鲜活地体现了仁或是不仁与救民于水火之间的关系。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我们都畏惧水火,水可以淹死人,火可以烧死人,但有谁看到过因实践仁德而死的人呢?大家熟悉的“宋襄公之仁”是迂腐之仁,是对仁的一种愚蠢、歪曲的对待。我们讲“仁义礼智信”,行“仁”离不开智慧。离开了智慧,“仁”就显得迂腐了,“仁”是大智慧的表现。具足仁爱之心的人,天然就具备了超人的智慧,我们不要小看一个人的“仁”。我曾说:能吃亏的人才是聪明人,才是优秀的人、伟大的人;越是舍不得的人越没有出息,越是“铁公鸡”越成不了大事。真正成大事的人一定是大舍大取,大失大得!“未见蹈仁而死者也”——真正有仁德的人是令人尊敬的人,优秀的人,他怎么会死呢?这里的“死”是指仁者不会因行仁义而死,也不会因行仁义被坏人杀害而死。当然,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就另当别论了。

谁也不希望一代不如一代

1535【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读解】我们经常讲当仁不让,但是在生活中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当仁不让呢?历史上,有很多当仁不让的大臣敢于与皇帝争辩理论。明朝万历皇帝的皇后死后,万历皇帝想把自己喜欢的郑贵妃册封为皇后,把她的儿子册封为太子,结果满朝大臣一致反对,声称不能废长立幼,不能废嫡立庶。万历皇帝想,今年不行明年来,结果第二年还是不行,第三年再提这件事还是通不过。就为这件事万历皇帝长期罢工,20年不上朝。这些大臣觉得皇帝胡作非为,哪怕是掉了脑袋也应当直谏。在明朝有像海瑞一样的大臣,敢于搬着棺材直谏皇上,要听就听,不听就以死要挟皇上。如此当仁不让,在现在的人看来有些过于迂腐了。

孔夫子所说的当仁不让,并不是让你在政治上作秀,而是要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拥有“仁”的情怀,并把这种情怀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不让于师”。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们在理念上会有所习染,有所领悟,在修养上会有所成就,有所提高。“天地君亲师”,我们应该尊重、尊敬自己的老师,但在“仁”上要敢于不让于师,做得比老师更好。禅宗里就有这样的规矩:“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师父永远都希望徒弟超过自己。如果学生不能超过老师,乃师门不幸。在坐的家长也不少,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超过自己,比自己的成就大,谁也不希望一代不如一代。实际上,无论是各大宗教,还是各学术派别都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胜过一代。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这个教派或是行业旺盛的生命力,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仁不让于师”需要一种敢于承担的英雄气概,所谓“仁者无畏”、“仁者无敌”都是基于这样的英雄气。一方面我们应该尊师重道,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被老师的言教捆住手脚,认为老师说的百分之百正确,自己不敢有半点质疑。佛教讲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嘛。我们要用事实来说话,用真理来说话,不盲从,不迷信。一个人,只要你肚子里有真理,自然是弱者必强,柔者必刚。就怕你所谓的真理是假冒伪劣的,自然心虚、不踏实,哪里会有“当仁不让于师”的气度与胸怀。

为人处世应与人为善

1536【原文】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读解】《易经》始终贯穿一个“贞”字。何为“贞”?就是贞正,牢固的意思。为人处世之道应与人为善,不行邪恶之事,这也是为人之根本。以前的守寡妇女,几十年如一日,以自己的辛勤劳作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以自己的节义感动四邻,感动地方,感动皇上,最终受到表彰,换来一座贞节牌坊,所以真正能做到守贞节是很不容易的。

“谅”这里是指诚信。“君子贞而不谅”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君子固守正道,但不必拘于小信;只看大节,不拘小节。君子只要做到了“贞”,认准大方向,一些细枝末节上的东西可以忽略不计。君子不一定讲过多的礼数,非要做到早请示晚汇报,每天像机器人一样生活,定时定点地做事情。古代的礼节很多,单是叩头作揖讲究就很多,手抬多高,腰弯多低,角度如何,都有一定的章法。当然,现代也还是有很多礼仪,握手的轻重如何,敬酒的分寸如何,都是有规矩的。真正的君子只要本质上过得去,立场摆正了,有些小的事情可以忽略不计,没有必要用礼把自己紧紧地捆绑住。

所以“君子贞而不谅”,就是告诫我们在大的事情上一定要有所把握,小的事情可以忽略不计。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体现的是自在,“不逾矩”体现的是守规矩,自由自在与规矩之间必然有一种矛盾。如何在自由自在和礼仪规矩之间取得平衡与和谐,需要智慧。孔子的语言是极具智慧的,一点都没有迂腐气。

先把工作干好,才有脸面领取俸禄

1537【原文】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读解】“事君”即侍奉君主,指那些吃公家饭的人。“事君”需有敬业精神,首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而后再考虑俸禄问题。现代人找工作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薪水,钱少了不干或是磨洋工,只拿钱不出力。他也不想想,自己还没有把事情做好,怎么有资格跟领导讨价还价。严格来说,讨价还价有失君子之风,有失仁者之风。人家说我一辈子吃亏,就是从来不会跟谁讨价钱,做事就做事,一说钱脸就红嘴就抖,不好意思把钱说出口。有人问我,龙江书院办了三年,有多少收入?我说,没有收入。人家很奇怪这是为什么?我说,因为我不会说钱。我只想把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做好,这些事情别人都看在眼里,时间久了,因缘成熟了,该有的自然会有,社会的支持、有缘朋友的支持自然会来。

机关公务员,包括公司职员要特别留意这句话,既然你是“事君”,侍奉领导,那你首先要把自己的工作干好,而后才有脸面领取自己的俸禄。现代人这方面的观念很淡漠,总觉得俸禄该领,事不该做。以前的人还讲礼义廉耻,首先把“廉耻”两个字端着,任劳任怨地给老板打工,即使工资拿得少还是会把工作干好。工作干得出色,老板自然会给你涨工资,如果工资不涨是老板不对。万一有伯乐赏识你,把你当人才挖走了也说不定。

任何人都有接受圣贤教化的权利

1538【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读解】在《述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是来拜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富有如冉有、子贡,贫穷如颜渊,贵族子弟如孟懿子,卑贱出身如仲弓,勤奋刻苦如颜渊,懒惰贪睡如宰予,都成了孔门弟子,并无贵贱亲疏的区别。孔子当仁不让地被称为圣人,没有任何争议,就是因为“有教无类”这四个字。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可以说是对“有教无类”最完满的解释,诸佛菩萨无缘慈,同体悲,不会有六道众生的分别,大家都一样,应该得到救助,应该得到超度。孔夫子的心胸跟菩萨是一样的,他认为一切人,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不管是成年还是幼年,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接受圣贤教化的权利。

“无类”即指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佛教说是“诸色人等”。在圣人眼里各类众生是平等的,孔夫子也是以平等心待人的,他说“泛爱众,而亲仁”,所以从来不拒绝谁,愿意跟他学习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来请教的人给我送点干腊肉,我都会教他,不排斥任何人。上至国君下至贫民,哪怕是犯上作乱的人,只要来者是诚心诚意地请教,孔夫子都会认真地传授,所以说,孔夫子被尊为圣人离不开这四个字。他并没有把这四个字放在口头上,而是把“有教无类”的思想贯穿到了自己毕生的教学生涯中。

道不同,不相为谋

1539【原文】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读解】“有教无类”是圣人的胸怀,但圣人的胸怀并不是迂腐的,借用佛教的话,君子还是“亦分别亦无分别”。“有教无类”是无分别相,“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有分别相。大家一起共事,你想赚钱,我没这个心思;你想升官,我没这个想法,自然“不相为谋”,走不到一块。

东汉时期的管宁和华歆是同窗好友,一天,两人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却拾起金子揣了起来。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从门外路过,管宁未受丝毫干扰,仍是一心不乱地读书,华歆却忍不住出门看热闹,对达官显贵羡慕不已。管宁认为华歆并非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当即割席分坐,不再与华歆交往,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例子。后来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黄巾起义之后,中原大乱,管宁就到辽东隐居去了,像他这样的隐士,自然不攀缘功名富贵;而华歆恰恰相反,华歆投靠了曹操,因自己的才华而位居显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不同的人很难走到一起。毛语录里有一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所谓的“共同目标”即“道同”。《左传》有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实即使是族内的人,心思也未必总是一致的,除非一致对外。就以大家在这里听《论语》讲座来说,虽然大的目标是一致的,热爱国学的心没有什么差别,但各自的学习目的又有不同。有的是自己喜欢国学,觉得学了之后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有好处;有的是为了带动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国学知识;有的想通过学《论语》提高自身修养,有的是想借此对国学有所了解。

现在很多人搞集团公司,搞股份制公司,不是跟这个人合伙,就是给那个人投资,其成功的关键点是要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作为处事的原则,一定要观察分析合作人的价值取舍是否与自己相同。如果价值观念差别比较大,心性的差别比较大,那就不要往一起走,做不了几天就会吵架散伙。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在社会上闯荡就多了一个护身符,不会随便与人合伙,不会谁的船都上,哪个的车都赶。

讲话应理路清楚,且言简义赅

1540【原文】子曰:“辞达而已矣。”

 

【读解】辞就是言辞、语言。大家在一起吹牛、聊天的时候,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怎样把我们要交流的内容表达清楚,都不是难做的事。关键是不要废话连篇,不要在语言上画蛇添足,不要巧言令色,更不要用语言攻击别人,纠缠在是是非非的事情上。有修养的人,他的嘴里是不传达是非语言的,面对是非,耳不听,心不乱,而且口也不说。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语言一定要精简明晰,把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过多的废话,既费神又费气还费时,很不划算。但“达意”也是需要功夫的,有的人讲话理路清楚,逻辑性强,而且言简义赅,文辞优美,我们应向他们学习。

 

即使招待盲人,孔夫子也做得很到位

1541原文】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读解】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的厚重、待人的真诚,不知道现代人还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师冕是鲁国的乐师——大家都知道近代的瞎子阿炳,他给我们留下了优美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其实,古代很多音乐家、音乐大师都是瞎子。

师冕也是盲人,他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上的时候,孔子提醒他:“这里有台阶,请小心。”那个时候还没有椅子,大家都是踞席而坐,进了内室,走到席边,孔子又提醒他:“这里是可以入坐的席子了。”大家都坐定后,孔子又告诉他:某某人在这里,某某人在那里。盲人不辨方位,坐下之后要指明哪个人坐在哪里,大家才好交谈。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夫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多么细腻,而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粗心大意,无论是招待人还是照顾人都难有这种细腻的感觉,心情不好的时候更是不管别人,懒得料理。严格说,生活之中有了这么细腻的感觉,说明你的觉照力比常人强得多。有些人做事丢三落四,是觉照力不够,大而化之的人也是觉照力不够。孔夫子做事情简直是一丝不苟,就是招待客人哪怕招待一个盲人都做得很到位。

乐师走后,子张问孔子:“与师言之道与?”——这就是与盲人乐师交谈的方式吗?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相师之道就是帮盲人乐师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方式,如果六根完整,谁又需要你的这种帮忙呢?帮助盲人有帮助盲人的方式,对待聋哑人有对待聋哑人的方式,同样照顾老人与孩子的方式也有不同。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的人格,的确是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