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跑鞋”的赛事营销之变


文/罗裕

当普利司通提出不再为明年的F1提供轮胎后,米其林、倍耐力和固铂便展开了对这一赛事合作的竞争。不仅是F1,我们在勒芒、DTM、CCTC等等国内外大小汽车赛事中均能看到活跃的轮胎企业。

被誉为汽车“跑鞋”的轮胎企业,一直对参与赛事竞争非常热衷,这其中的理由除了通过赛事提高品牌知名度外,更重要是通过参与赛事竞争去发展自己的轮胎研发技术。把在赛车运动场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反馈到产品开发中,也可以使这些知识和经验对高性能轮胎实施商品化使得以灵活运用和开发。

以勒芒为例,这一24小时耐力赛是对轮胎的一场艰巨的考验:轮胎需要以超过200公里的平均时速飞驰长达700公里甚至更长的赛程。

相比F1赛事,勒芒所采用的技术更接近民用市场。原因是,F1轮胎在启动前是有保温措施的,轮胎的热熔性会维持轮胎的温度;而勒芒赛车的轮胎则是从外界温度开始,在加热达到最佳水平后,还要保证其温度不会过热而影响性能。

1998年,米其林轮胎携手奥迪车队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首次夺冠。之后的12年中,米其林在这个赛事中与数家企业合作——保时捷、宝马、梅赛德斯、标致、丰田、麦克拉伦和宾利车队,惟一没变的是冠军归属,到2009年,米其林与合作伙伴已经18次问鼎该赛事冠军,并持续保持14次连胜的纪录。

米其林集团研发中心通过对24小时勒芒赛冠军橡胶配方历时3年的潜心用功,推出了高性能运动轮胎Pilot Sport 3。

PS3被米其林定义为全球轮胎,2010年初开始在全球替换胎市场推广。尽管米其林的PS3是作为替换胎推出,但上市不久,很多整车企业就把米其林PS3作为配套轮胎的性能标杆。

拥有更快的加速性,更稳定的过弯性能,能提供更短的刹车距离。这些其实都是参与赛事竞争的产物。

这也让我想起了当年米其林退出F1的主要理由之一。F1大奖赛近60年历史中,一直使用的是13英寸轮胎。这种轮径小、断面大的“小胖轮胎”轮胎与民用高级轿车或跑车所使用的轮经大、断面低的轮胎格格不入。虽然普利司通把F1轮胎也命名为Potenza,但外行也能看得出它与根本不是专卖店里的Potenza。

于是对着民用车轮胎市场更有兴趣的轮胎厂商不愿意投入巨资,去参与一项或许无法给他们的民用胎技术研究提供直接研究数据的F1赛事。

18英寸轮胎令车迷神往,但它也意味着F1赛车设计必须做出相应改变,悬挂肯定要改,空气动力学设计也得跟着改。但只有这样,F1赛事才能够更亲民,也将吸引更多的轮胎厂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跨国轮胎企业之所以愿意在中国各项汽车赛事中投入重金,还因为他们看好背后利润可观的高性能轮胎市场。

据圈内人介绍,国际一线品牌倍耐力正是凭借给超高性能轿、跑车品牌提供配用轮胎,而获得“全球利润最高轮胎企业”称谓。

在中国,国内轮胎企业汗牛充栋,过于分散,中低档产品或许出现了产能过剩,但高品质、高性能轮胎依然拥有巨大、广阔市场。

一边追求操控乐趣,一边保障安全性,这也许才是汽车“跑鞋”赛事营销的未来真正诉求点。

(by danieluo)

(独家供稿新浪汽车,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欢迎广大网友指正、赐教,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