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25亿美元、到30亿美元,直至最近曝出的60亿美元,伴随着不同版本的有关Google要并购团购网站Groupon的传闻,其并购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对此,外界的评论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值得,另外一种则是不值。究竟值得与否还要看最终还要看Groupon给谷歌的现在和未来能够带来什么?
说到现在,目前Groupon本身就处在盈利的状态,而且50%左右的毛利率在相应的互联网行业相当的高。据称,今年Groupon的营收可以达到10亿美元(有的称是5亿美元),不管是5亿还是10亿,与其目前注册的3500万用户相比,其单个用户给Groupon带来的商业价值要远远高于与其同样火爆的Facebook和Twitter。例如Facebook,目前的用户规模在5亿上下,今年的营收预计也在10亿美元左右,如果以Groupon最低5亿美元的营收计算,每个用户给Groupon带来的收入在14.29美元左右,而Facebook仅为2美元,这足以证明Groupon盈利模式的强大(难怪当初Facebook也要并购Groupon),这意味着谷歌立马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所以国外有评论认为,由于Groupon当前的盈利能力,即使是60亿美元,对于谷歌也是笔划算的买卖。至少目前看确实如此。
另外,从Groupon所处的行业位置,虽然不乏竞争者,但它在团购老大的位置短期内被撼动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无论从市场的深度和广度,Groupon都遥遥领先于对手。自今年5月以来,Groupon覆盖的市场数量实现翻番,超过了300个,而且还在扩大),这也符合谷歌大手笔并购的原则。之前凡是上到10亿美元的并购,例如16.5亿美元并购YouTube,31亿美元并购DoubleClick均是如此。关键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些并购来的厂商在各自的领域从未被对手超越。这一方面说明谷歌并购业内某个领域或业务老大原则的适用性,同时也显示了谷歌对于并购企业的整合能力。这可能是对于业内某些质疑谷歌并购Groupon后整合能力最好的回击。
从未来看,有评论认为,Groupon本身的模式也存在着不小的风险,这对于谷歌的并购也是严峻的挑战。主要的依据就是门槛比较低,会引来众多的跟风者,竞争会非常激烈。这种担忧还是有道理的,据称在美国就有数百家的效仿者,其中LivingSocial、One King Lane、Gilt City和BuyWithMe算是其中做得比较好的。但仔细看下这些模仿着的交易,就不难发现,有相当的交易都是Groupon不能消化或者放弃的。什么意思?据称每天寻求与Groupon交易的商家的数量在1000家,而Groupon经过筛选之后合作的寥寥无几,这给了那些模仿者机会。但即便是这样,由于模仿者数量众多,所以最后分到每个网站的商家和最终的成交数量也并不高,这也是为何Groupon不惧这些模仿者的原因之一。当然令笔者更看好Groupon未来(也应该是谷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Groupon近期的系列举措所预示的其平台化的倾向。
据称,Groupon近期在美国部分城市推出了新的Groupon 2.0平台,新增Deal Feed和Groupon Stores等实用功能。其中,Groupon Stores允许商家随时定制Groupon的团购交易,无需中介。而且,只需交纳10%、30%或者50%的佣金,佣金率越高,所接触的潜在用户量就越大。通过Groupon 2.0,商家将可建立自己的Groupon店铺,并提供自己的团购优惠。当然,还可以提交Groupon团购交易。与Facebook的Newsfeed功能一样,Deal Feed允许随意浏览的用户关注可能感兴趣的交易。Deal Feed将确保用户看到针对自己定制的交易,如用户所在地区的交易,用户所关注商家提供的交易,而且还可以向用户推荐值得关注的商家。未来,Groupon计划将这一项目推广到其所涵盖的全部300个市场。这与Facebook的平台化战略何其相像。这不过这里,Facebook平台上的第三方开发者变成了Groupon上的商家,而所谓Groupon针对商家的佣金和Facebook通过Facebook Credits收取的30%对于第三方应用的分成也是同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最初的Facebook平台是靠第三方开者建立起来的,而Groupon则是靠自己与商家的直接交易,但二者是殊途同归。那就是最终平台的控制权。
Groupon的这种平台化趋势会带来什么呢?Groupon CEO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表示,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需求如此旺盛,商家经常需要等几个月时间才能获得交易机会。言外之意,新的Groupon 2.0平台的推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意味着那些所谓的对手们连“吃剩”的机会都很难再找到。因为之前笔者已经说了,在众多的竞争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交易是Groupon之前没有精力做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不做的商家。这无形中加大了对手进入的门槛。而随着商家由于佣金优惠的不断涌入和聚集,Groupon的话语权也就自然月越来越大。看看今天的Facebook,就不难想象明天的Groupon。笔者这里的意思是,如果未来Groupon真的走平台化的话,那么谷歌并购Groupon后,Groupon有可能会成为除了谷歌搜索平台之前,谷歌又一大的收入平台。
之前,美国广告公司TrialPay首席执行官阿莱克斯•拉姆贝尔(Alex Rampell)认为,Groupon所处的是一个“赢家多吃”,而非“赢家通吃”的市场。笔者这里补充的,如果Groupon采取平台化战略得当,从“赢家多吃”最终转变成“赢家通吃”才是最令业内和对手恐惧的。也是谷歌并购Groupon,除了前面所说的带来现实收益之外,最大的价值。
最新报道,亚马逊已经与团购网站LivingSocial进行了高级阶段的磋商,可能会对该网站进行战略性投资。亚马逊对该网站的估值达到数十亿美元。而LivingSocial据称是Groupon未来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此外,eBay也被传要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本地购物网站Milo.com,以将自己擅长的在线购物与实体商店结合。而此前在并购Groupon的传闻中,亚马逊和eBay都有意竞购Groupon。面对如此形势,谷歌究竟会如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