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教育如火如荼,但大学创业教育成效微乎其微,在就业异常艰难的背景下走自主创业道路的学生仍然低得不成比例。原因何在?在我看来,认识错识是罪魁祸首。
第一个认识错误,就是要创业先要有创业能力。人们总是习惯于说,创业有风险,在不具备创业能力之前,大学生千百不可贸然付诸创业。此话似乎有道理,实际上是大错特错。就犹如在告诫人们:游泳有危险,在学会游泳前,千万不可下水。不入泳池焉得泳技?不付诸创业实践何来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创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没有创业活动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有创业能力。教育是有很大的作用,在创业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上是可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但创业能力不是教出来的,主要靠学生的练才能形成。想创业,又不付诸行动,那么要想得到创业能力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是永远不可能的。
第二个认识错误,就是创业必须要以创新为前提。此话的欺骗性更大,几乎没人怀疑其正确性,因此对大学生创业的杀伤力也更强。实际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创业的前提是“模仿”而不是“创新”。创业是从模仿开始,是从可以说毫无含金量的点点滴滴小事开始做起的。俞敏洪从兼职代课开始,马云从开办翻译室摆地摊开始,他们的创新在哪里?中国的创业大军中“曾经的雇员”和“老实巴交的农民”是最大的两个群体,他们创业的成功凭的是创新吗?当然,对机会型创业(如比尔·盖茨的微软、乔布思的苹果)来讲,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只能从生存型创业开始,从自己雇用自己开始、从自己养活自己开始,随着经验、财富、人脉的一点点积累再寻求更大的发展。一味强调创业与创新的结合,除了让本来就犹豫不决的准备从事创业尝试的大学生变得更加胆颤心惊外,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第三个认识错误,创业只属于小数人。相当一部分老师包括一部分创业指导师,总是认为创业是一项很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创业者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的。创业教科书中就创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是这样表述的:必须要有“T”字型的结构。“T”字的一横,是指创业者的知识面要很广;“T”字的一竖,是指创业者的专业知识要很精深。其实,这是一些知识分子在书斋中的杜撰。就生存型创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吃苦耐劳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而不是什么渊博而精深的知识。成千上万的农民之所以能创业成功,要归功于没有受到如此误人子弟的创业教育;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之所以只能就业不能创业,很大程度上就是上了此种创业教育的当。
第四个认识错误,创业必须以专业为基础。能与专业相结合自然是好事,当不能与专业相结合时怎么办?一味强调专业,将导致作茧自缚或者错失良机。专业是为学生的成长而存在的,不是学生为专业的存在而存在的。现实生活中,搞专业的往往是给创业者打工的,而创业者往往是不搞专业的。成千上万创业成功的农民幸亏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否则他们不也像大学生那样只能打工吗?当然不是说大学不需要专业教育,我只是说专业教育不能限制和规定人的发展。
第五个认识错误,要创业先学好知识,没有知识储备的创业是不可持续的。人上大学是为了获得知识,但知识分两类。一类是能由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另一类是不能传授只能靠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的默会知识。中国的教育确有传授书本知识的特长,但凡接受了此种教育的人往往不再能创业。原因之一就是忽视甚至打压了人的亲身实践,没有实践自然导致能对人的工作、生活、创业起更大作用的默会知识的缺失。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并不断标榜此种做法的正确性,那么培养的新一代大学生除了会考试还能会什么呢?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决定于一个人接受了怎样的教育,而是决定于一个人是不是为了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能够不断去学习不断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