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太空盛宴:不容错过的照片


    在这一年中,有一些人,是不容错过的;有一些事,是必须要做的;有一些照片,虽然看过,并不能立即改变你的生活,但还是应该尽可能地看一看----当他人盯着地球的时候,你的眼里已经是整个宇宙了。

    即将过去的2010年是人类探索太空至关重要的一年,各种太空探索器拍摄了大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照片,给我们的感觉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图1:火星普罗克特陨坑的暗色波浪状沙丘,形成时间可能早于表面覆盖的颜色较亮的石头,在风的吹动下,这些沙丘会慢慢移动。大约35年前,“水手9号”飞船第一次在普罗克特陨坑发现类似沙丘。这幅照片是火星侦察轨道器(MRO)在绕火星轨道飞行时,使用所携带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HiRISE)拍摄的。



图2:火星“巧克力山”的岩石,外表覆盖着一层奇怪的物质。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机遇”号火星车拍摄,一名研究人员将其形象地称之为“蓝莓三明治”。这个覆盖层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采用伪色效应以突出细节。



3:导航相机在红色星球火星上拍摄的全景照,一块好似鳄鱼尾巴的岩石躺在地上。这幅照片展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岩石以及圣玛丽亚陨坑的边缘,由“机遇”号火星车1215日拍摄。



4火星“阿拉伯地”地区的一个陨坑,由火星侦察轨道器拍摄。美国宇航局表示这个轨道器自2006年以来已传回100兆兆位信息,相当于以MP3格式存储大约300万首歌曲。



图5:火星北极地区晕渲图,立基于火星激光测高仪获取的数据。图片呈现的北极冰盖宽度在600英里(约合965公里)左右,冰层和尘土堆积在一起的厚度达到2英里(约合3.21公里)。博勒拉峡谷将冰盖“撕”成两部分。这个峡谷是一个洼地,长310英里(约合498公里),宽60英里(约合96公里),深1.2英里(约合1.93公里)。



图6:美国宇航局的HiRISE照相机拍摄的“牛眼”陨坑。怪异的陨坑让科学家陷入困惑之中,不知道它如何形成。亚利桑那州大学的专家认为,奇怪的牛眼陨坑——直径半英里(约合804米)——可能由两次撞击形成,一颗流星首先撞击火星表面,另一颗流星又撞到前一颗流星的正中央;也可能由一次撞击形成,肇事流星与地下不同层发生一系列反应。



图7:火星悬崖上的干冰碎片从崖面上滚落,在数百米下的悬崖底部形成羽状尘。这幅火星塌方照片由火星侦察轨道器携带的HiRISE照相机拍摄。



8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幅色彩增强图片,展现了火星耶泽洛陨坑内的三角洲地带。这个陨坑曾出现过一个湖泊。有关火星的每一项新发现都让我们越发觉得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独,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生物可能就生活在宇宙的某个角落。过去几年时间里,科学家发现的恒星数量是他们此前认为的3倍,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以砷为食的细菌,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生命如何在恶劣和怪异环境下生存的认识。在上演这些发现前,科学家还首次发现了一颗具有潜在适居性的行星。


图9:这幅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火星奥德赛卫星搭载的热辐射成像系统拍摄,展示了火星的阿瑞斯峡谷,说明古时候的火星上有水。陨坑后面坐落着一个个泪珠状台地,突起的多岩边缘让洪水转向,保护地面免遭洪水侵袭。据科学家估计,洪水在达到高峰时的水量是密西西比河的很多倍。


图10:月球远侧照片,由月球勘测轨道器拍摄。通过这幅照片,我们可以了解月球的地形,红色区域海拔最高,蓝色区域海拔最低。



图11:照片由匈牙利格约鲁格法卢的贝拉·维格勒拍摄,展现了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在满月前方穿过的景象。



图12:照片由克里斯托夫·托马斯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布莱克巴特山拍摄。为了拍摄这幅照片,他整整谋划了数月之久。托马斯说:“这架Qantas Dash 8 Q400飞机每天都会在我们国家上空飞过,通常是下午5点30分。”



图13: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在与土卫一“米马斯”亲密接触时拍摄,土卫一表面巨大的赫谢尔陨坑清晰可见。这个陨坑的直径在130公里左右。

图14: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拍摄,呈现了土卫五“利亚”尾随半球的多坑平原地带。拍摄时,“卡西尼”号距离土卫五大约3万公里。



图15:在“卡西尼”号拍摄的这幅照片中,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五“利亚”(下方)和土卫四“狄俄涅”(上方)似乎连在一起。拍摄时,土卫四距离“卡西尼”号更近,但由于阳光的反射及其南极地区的一个巨大陨坑,土卫四看起来似乎与土卫五进行了“无缝连接”。照片是7月27日拍摄的,拍摄时“卡西尼”号飞船距土卫四大约110万公里,距土卫五大约160万公里。


16这幅雷达测绘图由美国宇航局公布,“卡西尼”号飞船绘制,展现了土卫六“泰坦”上的一座冰火山。这种火山喷出的可能是冰和碳氢化合物,而不是常见的岩浆。

图17土星上壮观的“极光秀”,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是“哈勃”新拍摄的一组华美土星照之一。在这幅照片中,我们能够同时看到星环侧面和土星的两极,非常罕见。

图18:太空中的日食景象。月球在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和太阳之间穿过。这颗卫星在设计上旨在通过研究太阳大气,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太阳对地球以及近地空间的影响。能够拍到月球在航天器和太阳之间穿过并形成日食对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来说还是第一次。


图19:马歇尔群岛上空出现的日食,很有点蒙太奇的味道。正如照片所展示的那样,在月球后面穿过时,构成太阳大气的日冕呈现出惊人的细节。

图20:日本北海道白老町的一家纪念品商店,熊雕像与月食巧妙结合在一起。



图21:照片由意大利空间学家凯文·里尔登拍摄,展现了太阳心脏地带的景象。就职于佛罗伦萨阿萨特里天文台的里尔登说:“这幅照片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获得很高的解析度,虽然在这个波长可能不是最清晰的,但也非常接近。照片呈现的区域只是太阳的冰山一角。它让我们了解个体结构的细节,了解它们如何相互连接、缠绕或者编织在一起。”


图22:这幅超高清晰太阳大气照片名为“非大南瓜”,由美国业余天文摄影师艾伦·弗雷德曼拍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太阳黑子、巨大的对流胞以及尾随刺穿太阳表面的磁环的气流。

图23:8月1日出现的太阳爆发,由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照片左上方的白色区域为C3级太阳耀斑,右上方的波浪形结构为太阳海啸。此时的太阳非常活跃,表面升起多条磁丝,日冕大规模波动,同时出现射电爆发和日冕物质喷发。


图24:大规模太阳耀斑喷发的景象,由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照片中,太阳东南部的磁丝像蛇一般延伸,变得越来越长,其可见部分的长度超过70万公里,相当于太阳的半径。



图25:美国宇航局的宇航员尼古拉斯·帕特里克用一只手抓住国际空间站的穹顶观测台,他的身后就是美丽的地球。



图26:宇航员特雷西·考德威尔·戴森透过国际空间站穹顶观测台的窗户欣赏地球的景色。在拍摄这幅照片后不久,她便要与同伴亚历山大·斯科沃尔佐夫和米哈伊尔·科尔尼延科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重返地球。

 


图27:“奋进”号航天飞机上一名STS-130任务组成员以地球为背景,拍摄的国际空间站全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