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那些人和事


 

最近寒流突然到访,在瑟缩之余也享受着寒冷带来的乐趣:换上最厚的冬衣,做一回企鹅,拿出最厚的被子,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任思绪如窗户玻璃上的热气般绪蔓延开来。说起冬天,郑州的冬天是最像样的,那叫一个冷,干冷干冷的,至今还记得当初缩着身子去食堂买饭的情形,人是冷的,空气是冷的,碗是冷的,勺子是冷的,饭卡是冷的,由于睡懒觉的缘故,饭也已经冷了,还经常被食堂的师傅取笑:干脆再等一小会儿吃午饭妥了。这么冷的天好不容易到了周末不睡足懒觉简直是暴殄天物嘛。食堂里的饭真叫便宜啊,刚开始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省会城市消费竟如此之低,因为这里的饭比我们高中时候的便宜多了,花样也多,单单面条就有N种,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担担面,面里放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真好吃.毕业后我才知道担担面竟不是土著食品,而是来自遥远的四川.我也曾多次吃过,可惜都不是记忆中的味道了,即使在川菜馆里也不是那个味道.我一直很纠结:到底是我们食堂的做的不正宗,还是外面的做的不对,呵呵这也许将成为新的哥德巴赫猜想了.还有一种包子,个儿很大,我一般吃一个就饱饱了,后来才知道那叫武汉大包,我最喜欢鸡肉馅的,很香。怎么身在郑州,喜欢的却不是土著食物呢?真是罪过罪过,噢对了,我想起来了,也有,那就是胡辣汤,与我们老家的做法完全不同。可我依旧很喜欢,有一段时间天天早餐必胡辣汤,还可以和豆腐脑两掺(就是两种各放一半),两掺绝对是郑州的一绝,不仅可以胡辣汤豆腐脑两掺还可以凉皮凉粉凉面任意两掺,可能这就是中原人自古因袭的中庸调和吧?还有鱼头豆腐汤做得也顶呱呱,我也曾多次反复的吃,百吃不厌。毕业后在外面吃饭,一看到菜单上的鱼头豆腐汤我就忍不住会点,可惜也都不是那个味道了。唉唉。政四街有一家霍记米线也很赞,跟云南的过桥米线做法完全不同,不知道属于哪个流派。记得以前有朋自远方来时,就经常在这儿为他们接风洗尘,现在仿佛还嗅得到那种香味。提起郑州有一种食物是不得不提的,不然就贻笑大方了,那就是烩面。提起烩面我真是记忆深刻。倒不是它有多么好吃,而是它的份量的确是太大了。有次我和好友兼表姐老块同学下了火车有一点饿,于是去找吃的,于是七弯八拐的就找到一家烩面馆,由于在火车站附近,店面倒也是很堂皇的,不像有些面馆那样的油乎乎,黑乎乎。落座后大概过了做好一碗烩面的功夫,一个小伙子才上前来招呼:恁吃啥?我们既然来到了烩面馆,那就吃烩面了。大份小份的?由于不是很饿,我们点了小份的。不一会儿,小份的就上桌了。我和老块面面相觑,这就是小份的?那分明不能叫碗了,叫盆子更贴切吧。就是饭馆里用来盛汤的那种盆子。为了避免误会,我们没有仓促动筷,而是叫来了那个小伙子,很认真亲切的告诉他,我们要的是小份。小伙子一脸茫然:这就是小份啊。我们一时语塞,小伙子见我们失了锐气,一转身走开了。留下我们俩面面相觑,唉生面已煮成熟面,吃吧。老实说,做的还真地道,无论是面还是汤,都是如此。我们见味道很好就商量着,反正不赶时间,就勉为其难,吃完吧。吃啊吃啊吃啊,不知吃了多久,我们都吃到了前所未有的饱,再看看碗里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面兀自呈现在眼前,没办法,只能望面兴叹了。到时候师傅看到还剩那么多,千万不要难过,不是不好吃,真叫好吃,只是实力所限,心有余而胃不足了。直到前不久我和老块聊起从前时还旧事重提,再感慨一番:唉唉面真好吃,就是太多了。

      说到这里,要说说人了。毕业5年多了,终于没有再回到母校,记忆就封存了,一切都还是当初的样子。。。。。。137号人济济一堂,至今难以忘记每逢周五全班群贤毕至一起看同一首歌的盛况,人员之齐,简直赶上了得知老师要点名时。冬至时全班齐齐动手包饺子的情形,包出来的饺子千姿百态,煮出来的饺子生头熟脑,可是大家吃的很高兴。从那以后再没有吃过那么好的饺子了。2003年,非典袭来,学校实施了隔离政策,于是大门紧锁,门卫林立,我们就从以前的在郑州的大街小巷东游西荡,变成了在校园里东游西荡,刚开始还无所谓,想着法自娱自乐:晚上租碟子在班里放电影,那叫一个济济一堂。那时候看了多少电影啊啧啧。可是终究还是厌烦了,于是组织比赛: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真充实啊。可封闭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我们终究还是怀念起了外面的世界,于是有同学开始铤而走险,翻墙出去玩。说铤而走险并不是墙高,而是我们的辅导员老太太明察秋毫。终于有一天东窗事发了,一个同学刚骑上墙头,就要往下跳的当儿,应了那个词:功败垂成,或者叫功亏一篑也可。我们的辅导员老太太以赫然屹立在墙底下,每遮没拦的,又不是夜里,双方又都不是盲人,当然是都看到对方了。这位同学于是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心里十分纠结,跳出去还是跳回来,这是个问题。回来吧,实在是心有不甘,自由就在脚下,只消跳下去。跳出去吧,又心有不敢,老太太可就在眼前,她可是很厉害的。再挣扎了200多秒后,我们的这位同学终于深明大义的跳了回来,主动打破了僵局。而我们的辅导员老太太也深明大义的没有追究。非典对于我们的记忆仅限于失去自由,而与死亡威胁无关。可还是有些日用品是非买不可的,学校门口的政四街上有家思达超市,他们真好真厚道啊,我们打个电话过去,讲明要买的东西,他们就会送货上门,哦不对是门口,门照旧是紧锁着的。于是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种情形这辈子也不会再出现了,真有点像探监的呵呵。说到了辅导员老太太,我要给她几个特写,这是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可是军人出身的她,精神很矍铄,两眼如炬,打扮得体入时,绝不像个年过花甲之人,可我们还是称她老太太,亲切地称她老太太。在刚刚离别父母独立生活的新入学的日子里,她真的像我们的母亲一样的事无巨细的关心着我们。感谢她,愿她青春用驻。还要说说思达超市,这是个本土超市,规模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价格很公道,童叟无欺。那时候最经常光顾的就是它了。售货员也都是很厚道的郑州阿姨。每到夏天,那满大街的西瓜啊,秋天里那满大街的砀山梨啊,冬天那纷飞的鹅毛大雪啊,还有那雪地里打雪仗的身影和笑声啊,都久久回荡在脑海里,不能忘记。那春天呢?哦对不起,郑州好像没有春天的。

      越说越多了,还不断有新的记忆涌起,我怀念的郑州,我什么时候才能故地重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