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一枚“良币”的抉择
笔者有位朋友,经营一家汽车俱乐部,项目涵括维修、保养、救援、代办验车等各种繁杂事务,不仅服务周到,而且为人热情诚恳,让每位客人有VIP的感受。笔者作为其会员,几年来“尊享”其周到的服务,汽车生活才变得轻松自如。
但日前再去修车,却见朋友的神情不似往日笃定,询问之下,却道正为两件事踌躇,一则最近初涉股市,却也颇有斩获,若按入市两月以来的收获计算,其入市资金的年回报率可达30%以上,远远超过其辛苦经营的利润。朋友困惑着问道:玩钱这么轻松,还做实业干吗?其二是经营汽车俱乐部十年有余,如今却对一直坚守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困惑——十年来秉承一分努力一分回报的观念踏实经营,虽然维住了一批忠实客户,但每次维修、保养都是精工实料,故障率、返修率、救援率都远低于一般水平,客户倒是满意,但他的生意却反而因此惨淡。朋友困惑地感慨:这样的经营路数,口碑倒是不错,却干不过那些投机取巧的街边店,企业死也死不了、做也做不大。诚实经营、童叟无欺,难道竟是错了?
面对朋友的困惑,竟然一时无语。一个小老板的困局,却是一举击中了当下中国经济环境中两个重要的症结,其一是虚拟经济的花团锦簇,极大地鼓励了人类本来就存在的投机心理,以至于资本市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配置资源的本来功能,甚至成为实体经济的掠夺者和投机资本的提款机;其二,则是在一个假货充斥、无序竞争的环境中,必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机制,以致那些本来愿意诚实守信、永续经营的企业,不得不面临或则同流合污,或则惨遭淘汰的两难抉择。
当然,前一种病症的原发地和重灾区都不在中国,而是在当今虚拟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表面上看,支撑华尔街大佬们动辄千万美元年薪的,是他们神鬼莫测的聪明才智,实际上却是黑洞一般贪婪的美国金融体系对全世界实体经济的无情掠夺。敲一敲电脑键盘就能赚进数亿美元的财富神话,在一遍遍洗劫实体经济微薄利润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埋下威力巨大的不定时炸弹。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的主权信用危机,这颗炸弹被击鼓传花似地抛来抛去,尚不知最终会炸在谁的手里。
这个故事其实本来并不难理解,但金钱魔术也和其他所有的魔术一样,在魔术师真正动手之前,一定有一大串花里胡哨的语言和动作,以分散观众的眼光、掩护魔术师的手法。譬如美国人靠举国欠债维系的狂欢生活,本来注定不可能长久,但是在所谓全球一体化浪潮的裹挟之下,不但美国人的荒谬生活得以延续,而且还被解释成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仿佛美国人一天不花天酒地,世界经济便有陷入停摆的危机。而正常逻辑与荒诞现实之间的唯一桥梁,就是那一组叫做虚拟经济的魔幻灯光。灯光本来有助于看清真相,但灯光一旦梦幻,却必然是为了掩饰真相。就像虚拟本来是为了服务于实体经济,但虚拟经济一旦复杂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就一定反过来戕害实体经济。
到我的朋友所投资的这个股市,注定早已是泡沫的泡沫的泡沫,究竟何时破裂在他的手上,不仅他自己不可能知道,而且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但他依然不得不参与这个风险极大,而且完全无法控制的游戏,因为如果他不借助股市而参与对实体经济的掠夺,他就只好困守那一爿小店而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掠夺。
至于他所面临的第二个病症,却是独具中国特色。当三聚氰胺成为绝大多数牛奶中的“正常”成分时,不添加三聚氰胺的牛奶便注定因为价格过于高昂而被驱逐出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本来是被当作悲剧而描述的,但在我们这里却是再正常不过的普遍规律。
就一般规律而言,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注定会有一段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阶段,如果中国不过是跳不过这个阶段,则当下的乱象便不是不能忍受。但以中国人普遍热衷浑水摸鱼的狡黠,或许根本就不期待在一套清晰的规则下,普遍地降低交易成本,却更愿意在无序的混沌中,以损人利己的方式,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是这样,则一堆“劣币”之间尔虞我诈的交易,也可以热火朝天。只可惜那些“良币”们,不得不在同流合污与黯然旁观之间,做出两难抉择。
不过,我还是希望有一枚我可以确认的“良币”,让我能够放心地把自己的车乃至自己的安全,托付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