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宝三人组”:重塑男孩


“活宝三人组”:重塑男孩

                                                  

中华读书报: “活宝三人组”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活宝三人组”是系列作品,由50部构成。作者那须正干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自一九七八年出版第一部《活宝三人组  出场记》,到二OO四年五十部全部出齐。三十几年间总共行销二千三百万部,现在仍同《哈利·波特》和《佐罗力》同为最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堪称经典之作。五十部中主人公贯彻始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每一部又各是一个或若干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从内容和语文程度来说,适合四年级以上小学生阅读。因而在形式上以文字为主,辅以插图。前川一夫作为插图画家同样出色。插图生动、简练,幽默而不流于搞笑,夸张而不失节制,和同样风格的文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得人物形象形神俱肖呼之欲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生活气息。确是十分难得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中华读书报:这套书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最吸引我的是其中无所不在的男孩气、男孩精神。我是教大学的,文科,又是外语专业,男孩本来就少,甚至不到十分之一。而仅有几个男孩也不大像男孩,不知是被女孩欺负的还是被女孩同化了,扭扭捏捏,低眉垂首,蹑手蹑脚,柔声细气,全然不像个男子汉。这当然不是进大学后才变成这个样子的,而应该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了的。众所周知,幼儿园全是女老师,上小学又几乎全是女老师,这肯定有影响。男孩气是什么?就是要有更多的机警、坚韧和果断,要有更多的自立、勇敢和冒险精神。决不可小看男孩气。男孩气意味着将来的男人气、男子汉精神以至一个民族的阳刚之气。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很难设想没了阳刚之气的国家和民族将来会怎么样。因此,“重塑男孩”非常重要。如果本土儿童文学作品这方面的元素暂时不够充分,那就要引进。而“活宝三人组”的三个“活宝”恰恰都是男孩,都是有男孩气的男孩。


中华读书报:从翻译纯文学的成人经典,到翻译大众儿童文学作品,这种转换跨度挺大,请问您在翻译“活宝三人组”时有什么不适应的吗?

——是的,跨度是够大的。所幸有两种因素促使我大体完成了这一跨越。一是儿童文学专家朱自强教授的存在。朱教授和我同在一所学校,也是我的朋友。他时不时向我鼓吹儿童文学如何如何重要,于是长大后几乎从未接触儿童文学的我开始转而认为儿童文学的确很重要,使我在价值认识上缩短了从成人文学到儿童文学的跨度,或者说实现了认识层面的跨越;二是我有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儿,作为父亲,再忙也总要和她交流。而和她交流,无论说的还是听的当然不是成人世界的语言。更重要的是我有机会接触儿童的心灵,感受儿童世界的气氛——这使我在日常生活当中自觉不自觉地缩短了您所说的跨度,或者说实现了日常层面的跨越。而就在这种时候,朱教授“唆使”我参与翻译他担任主编的“活宝三人组”系列儿童文学作品,于是我在翻译实践上开始了这一跨越。

说实话,促使我开始这一跨越的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我觉得当下不少儿童文学作品——至少就我接触的范围来说——语言比较粗糙。我免不了要买儿童文学作品给我的小女孩儿看,有时念给她听。不念不知道,一念吓一跳,原来图画那么漂亮的儿童读物,语言却不那么漂亮。文学韵味少倒也罢了,有的甚至有语病,还有的总是使用“不过……而已”这类典型的成人语言。这在翻译过来的儿童书中更是显而易见。毫无疑言,这对儿童稚嫩脆弱的语言感觉是个不小的伤害。于是我不自量力地想:我来翻译一部试试!


中华读书报:作为一部在日本畅销32年的大众儿童文学的经典,从翻译的角度来说,这套图书的特点何在?艺术特色何在?

——翻译改变不了原作的情节安排,也改变不了原作的思想内容。翻译所能改变的主要是语言,即文体处理。好在文体是文学艺术的载体,原作中人物的表情、语气、个性以至呼吸和体温都要通过翻译所处理的文体加以再现。“活宝三人组”语言上最大的艺术特点——前面也说了——就是简洁生动,个性鲜明。如博士的不无卖弄的学究气、八谷飞古灵精怪的调皮劲儿、阿慢执著隐忍的憨厚样儿,都要通过翻译用中文的语言机微传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翻译本身就是艺术,就是需要适度再创作的艺术活动。


中华读书报:作为日本的儿童文学的巨作,对中国小读者而言存不存在文化的差异?可否会导致阅读的障碍?您在翻译时就存在的有关问题作了怎样的处理?

——非常庆幸,基本不存在我在翻译当中必须处理的差异及其导致的阅读障碍。较之成人世界,儿童和少年世界的文化差异要小得多,至少中日之间是这样。读了你就会知道:一气呵成,欲罢不能。当然不是说我的翻译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翻译哪里都不存在。或许应该引用村上处女作《且听风吟》开篇第一句所引用的话:“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断定,我的翻译即我参与翻译的这套书不会叫孩子们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