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该建狩猎场


    狩猎场应成北京“自然留白”


 
12月2日,北京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招商会上,密云县宣布将在深山建华北最大的狩猎场,包括6000余亩封闭式狩猎场、100平方公里开放式狩猎区。这个狩猎场1994年已经建成,是北京市仅有的两家获批的狩猎场之一。(12月6日《新京报》)在人口膨胀、城市扩展的北京能够开辟出狩猎场,让人欣慰首都郊野尚有林封草密人迹罕至野生动物孑遗之地。然而,建设现代化首都的今天,却要祛除将郊野彻底经济休闲化的冲动,为北京现代化发展留下体现生物多样性而少人类活动的“空白”。
 
在城区面积不断向外扩展的今天,北京郊野正越来越被休闲化、娱乐化,各种培训中心、度假场所、旅游滑雪设施遍布山山水水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条河流和每一处森林,都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首都残存的林茂草密之地,以及几许山鸡野兔等最低级的野生动物孑遗,也因此被休闲式的狩猎运动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今天,这种将自然环境彻底经济化的思维应该受到约束,限制开发最后的自然环境遗存的冲动。那种将经济活动深入到人迹罕至深山大沟的肆无忌惮的脚步,今天要主动后撤,为过去退无可退的野生动物家园,留出物种生存的基本空间。
 
在人类足迹无所不在的今日,人要为大自然“留白”,留出人迹罕至的地方,让树木野草可以自然生长,野生动物自由繁衍。“自然留白”不是将动物园搬到郊区“放大成”所谓的野生动物园,或者开发狩猎场,将人工饲养成功的、被允许经营的野生动物放到树林里让人狩猎。那些人迹罕至森密林美之地,在旅游经济价值之外,不仅具有自然生态价值,更是大地丰美生命力的表现,有着不可替代的滋养城市精神的功能。如同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可或缺的留白,自然之地是一个城市大写意中的必要要素,为城市提供宽阔胸怀的背景。
 
正是缺乏为大自然、为人类自己“留白”的思维,在现代城市的营造上,我们的城市要么极尽寸土寸金的水泥森林商业逻辑,要么高价造就一些壮观美丽的公园,而不知道,如果能够在城市中保留或者营造原生态的树木草地,才会让现代都市拥有喘息休息的气口。对于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更要在郊野“留白”,为繁华的首都留出足够的自然背景,而不是任由经济驱动的思维覆盖到每一处山山水水。
 
如今,北京正在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它不仅包括城区的生态建设,还应该包括郊野山区的生态建设,不但提倡大力植树造林,还要树立“留白思维”,为自然和大地的生物多样性“留白”,更为城市发展留出包容万物的精神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