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间:汽车政策制定上的悖论


  有个段子,一个小个子的记者问刚刚回国的姚明:“你对中国城市里的汽车尾气问题怎么看?”姚明答道:“上面空气还好啦!”英国作家毛姆是个小个子,他曾经慨叹:“一个六英尺高的人和五英尺五英寸高的人,眼里的世界是不同的”。看来,处于“高位”,不光看得远,连呼吸都能沾点便宜。

  人的自然身高,相差再多也有个限度,这“便宜”也就有限。但社会地位的不同,决定眼界、行为、感受的差异将更大。比如,同样面对汽车消费问题,身处庙堂之高的例如发改委、工信部等政策制定部门与身处江湖之远的普通消费者,思考角度就相当的不一样。下面,就列举几个关键词,看看从“天上”与“人间”的角度来看,差别有多大。

  购置税优惠政策:该政策出台于2009年一季度,从而直接导致当年度的车市井喷,对小排量轿车、特别是自主品牌小排量轿车的促进作用极其明显。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字, 2009年中国市场汽车销量达1364万辆,今年初虽然上调了购置税,但因购买力释放的惯性已经形成、“以旧换新”辅助政策的作用,本年度汽车销量虽未有最终统计数字,但应该接近1700万辆,增幅应该在20-23%,左右。从总体看,今年的汽车是一个“丰收年”,但如果从细分车型来看,就会发现相比2009年1.6升以下轿车和微客迅猛整长的幅度,2010年这些车型已经相对放缓,而包括SUV、MPV等能耗较大、公商务用途上较多的车型,2010年度增幅相当明显。如果购置税优惠政策不再延续,则仍未转型的绝大部分自主品牌车企将面临严峻考验。

  限车:在“叫停”促进汽车消费利好政策方面,某些部门相当神速,但对于利国利民的“公车改革”则十余年未有丝毫有效动作。日前,已经限行两年的北京为了“治堵”再出高招:原本已经被批驳近乎扯淡的“拥堵费”已经列入日程。对此,有网友意见相当的中肯:北京约有公务人员76万,却拥有70万辆公车,几乎每人一辆。应限私车还是公车?!北京到底有多少公车?70万中是否还包括了某些其他省市自治区等等“驻京办”机构车辆?这既可能是个无解的问题,但如果一定要破解“首堵”难题,公车改革在北京就势在必行。解决公车问题是解决北京交通难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面在公车改革问题前裹足不前,一面对直接影响普通市民利益的拥堵费收取雷厉风行,某些部门“头疼医脚”原因何在?!

  召回:丰田召回事件已经为中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完善提供了极佳的机会,但是这一部门立法仍未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只有先完成此程序,同时加大政府的责任;政府主管部门不仅对召回方案实行审核,同时对召回过程实行全程严格监管;对于明知存在质量问题却拒不实行召回的厂商,加大处罚力度;只要汽车鉴定难、鉴定费高、等问题不得到最根本的解决,类似丰田召回的事件就有再次上演的可能,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加大,一旦出现此类事件,其影响将是惊人的。

  限产:中国汽车总保有量今年将超过9000万辆(2009年底为7619.31万辆),但千人汽车拥有量还未超过66辆,不仅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亦远低于韩国。尽管如此,某些部门年内已经探讨“限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有关部门吹风“控制产能过剩”的论调中,“控制投资新上马项目”才是关键问题。一句话:参与权、尤其是决定权,才是重中之重。而从企业、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靠“指导”决定什么样的企业、项目应该“出生”远不是问题,但如何让市场真正自主的发挥作用已决定什么样的企业和项目应该“死亡”才是关键。
 

  总之,2010年车市的再次火爆,对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是幸运,也是不幸:深层次的问题再次被掩盖,激增的车辆让本该实行的改革政策再次顺延,据说经过整顿的“天上人间”又将重新营业,而对于这个产业来说,“天上”与“人间”的隔阂,却在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