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菜价时代7分钱的莴笋没人买咋回事?
望着地里越长越高的莴笋薹,家住新津普兴镇山河村的村民侯兴华直喊“遭不住”。“拉莴笋的车咋个喊都喊不来,我们辛辛苦苦种了3个多月,现在恐怕要白费了。”昨晚,侯兴华焦急得整夜都睡不着觉,但她却毫无办法,只能任莴笋薹在地里疯长。(5日华西都市报)
这听起来特像一个传说,在巨大的通胀压力面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控物价,特别是抑制菜价的过快上涨,可新津农地里的莴笋,往年卖到四五毛,可如今真个是跳楼价亏血本贱卖,七分甚至五分钱一斤都没人理,如此巨大的落差实在让人憋屈,这市场到底咋的了?
市场供应饱和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成都菜贩杨老板所言,“成都周边的一些蔬菜基地完全可以满足市场供应,肯定不会去新津拉菜嘛”;但似乎又未必完全如此,照杨老板的说法,每天她从附近的五块石批发蔬菜,批发价格在0.3元/斤左右,市场零售价0.8元/斤,虽说没什么赚头,但如果按照7分钱的价格从新津收购,无疑还是可以有利可图的。
所谓量大价跌,一些菜贩子之所以对新津的低价菜不屑一顾,显然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防止过于充足的菜源重挫市场价格,进而令利润空间大幅缩水,限量保价,操控菜市。这也就使得一段时期以来菜市人为地控制供给的炒作迷局浮出水面。价格被炒高时,农资价格水涨船高,因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菜农并未得到实际的好处;而扩大种植规模后一旦出现供过于求,菜价回落,就不得不贱卖、或烂在田里或被迫扔掉,因而,无论价涨价落,吃亏的总是菜农,受益的都是商家。
新津万亩莴笋遭遇的尴尬,再次凸显出菜市投机炒作祸害之大,不但会造成市场的剧烈动荡,影响市民的菜篮子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更可能直接误导农业生产,给菜农带来惨重损失。因此,稳定蔬菜市场,关键在于遏制炒作行为,减少中间环节,大力推进家超对接。另一方面,要引导菜农增强市场意识,科学安排生产,别盲目跟风,避免一哄而上,造成严重供过于求,令自己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