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咋成了“反弹琵琶”?


公车改革咋成了“反弹琵琶”?

  

  公车治理16年来,目前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高达1500亿元-2000亿元。民众期待改革的声音更是一浪高于一浪。而已有的几种改革模式也屡屡招怨,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去触碰特权。分析人士称,如果体制不改,公车改革也不可能奢望有实质性的突破。显然,在中国人眼里,公务车可以作为一种公权力的象征,也因此总是吸引普通公众的关注。在改革了16年之后,公车改革的消息又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2010年12月7日人民网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如果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16个年头。公车改革、公车治理推行了16年,坊间呼吁公车制度改革需加快改革、加大治理的呼声也持续了16年。但是,16年来,公车开支有增无减。面对从公共财政中源源流出的公车消费支出,尽管治理手段花样百出,可公车治理之难,16年来仍旧寸步难行,结果却是愈演愈烈。这种近乎让人难以接受的公车改革的尴尬局面,仿佛成了一种“反弹琵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某些官员倒行逆施。在官场中,总有这样一些官员,他们习惯于我行我素,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而对于中央和上级的规章、制度、条例、禁令等,通常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公车改革之所以难以深入、见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某些官员头脑中固有的“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在作怪,正因为如此,他们一边在口头大喊要改革、要创新,但另一边却在固守着现有的利益而不放松,倒行逆施、胡作非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某些官员之所以会倒行逆施,还是因为其思想中存在某种程度的私和小。而车轮上的腐败,也成了官员腐败的一个缩影。因此,不革除某些官员头脑中的那个私和小,也就难以杜绝其顶风违纪、倒行逆施。

  领导特权难以打破。“三公消费”之所以难以遏制,说到底,还是对领导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领导手中的权力成了可以恣意妄为的“特权”。据了解,在绝大多数国家,对公车的配备及使用都有非常严格的范围。一般只有内阁部长可以配备专车,但也仅限于执行公务。近一两年德国、法国都曾出现政府部长因公车私用,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而辞职的事情。我国香港特区前特首董建华离任后的当日,便不再乘坐公车。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民生活还远不富裕、人均GDP排在世界百名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官员的公车消费水平却居世界前列,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特权泛滥。有权便有一切,成了中国官场的怪现状。现在许多地方就连科级干部都早已配有专车,更别说一个处长,还美其名曰是“工作需要”,但其实质,就是享受特权。而且领导待遇家庭化,领导司机“奴仆化”,是中国式“公车文化”的独特景观;这种“公车文化”的实质其实就是“权力文化”、“特权文化”。而领导特权通常又很难打破,这也导致了公车私用泛滥、特权车横行。正所谓,权力无刹车,公车难改革。不打破领导特权,公车改革永远是个传说。

  政治体制诟病重重。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领导的权力常常会被无限地放大,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监督和制约,但是制度常常会被权力架空。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对于公车私用问题,“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他讲到这一点时曾强调:“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我曾经引过在建国前毛泽东主席和黄元培先生说过的一段话解决“其兴也勃,其亡也乎”的周期律问题,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温总理的要求和告诫,可谓入木三分、语重心长。但是,这一切都依赖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积极稳妥推进。而公务车使用人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天然反对公车改革。在财政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公车使用改革的“雷”会不断地打下去,局部也会下些“阵雨”,但如果体制不改,公车改革不可能奢望有实质性的突破。

  毋庸置疑,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而方方面面的信息显示,中央国家机关正积极从自身做起,自上而下掀起一场公车改革。当前,中央有关部门正在总结各地车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改革措施和路径,推动公车改革在全国统一进行。这不但将使各地车改有章可循,规避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还将以自上而下的力量,推动各地将车改进行到底,真正还社会以公平正义,而不会出现“反弹琵琶”或这边按下葫芦,那边浮起瓢的不正常现象。

  (倪洋军)

相关新闻:

  公车治理16年支出仍达1500-2000亿 难打破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