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愿的捐款与遭歧视的职业
连日来,本报频频接到泰州市海陵区教师的投诉,反映在前不久补发增补工资的过程中,他们每人被强行要求“捐”出两个月工资计4000元左右。(9日扬子晚报)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201002/0209_344_1541931.shtml
就在“被”字荣登2009年度网络热字榜首之际,又闻海陵教师“被自愿”捐款,而且一捐就是4000元,让人实在不得不叹服“被”字的魔力,大有2010年不甘屈居第二的架势。
几乎每种“被╳╳”,都不乏冠冕堂皇的理由,海陵教师“被自愿”捐款同样也没例外,“只是教育部门的建议”,“不强求,不一刀切”,等等。遗憾的是“被”字耐不住寂寞,特爱出风头,很快抖落出众疑点:捐两个月的标准谁定的?不在自愿捐款确认书上签字咋就拿不到其余的钱?“还有一部分人经反复宣传最终就是坚持不捐”的弦外之音不就是拒绝被自愿么?
自觉自愿的扶贫帮困,变成权力要挟下的劫富济贫,类似的被自愿捐款现象背后,是无心表达的民意和无法安放的权利。而一次性“被自愿” 捐款4000元,更折射出至今教师群体仍处于被歧视的尴尬境地。多少年前,各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时有所闻,咋很少听说公务员的工资被拖欠的?如今,国家强调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待遇,有关方面又眼红了,打主意了,变着法儿克扣了。
“被”字折桂,有人认为这是一份极其生动、真切、可感的提案,就是希望这一喧嚣的网络民意能够引起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官员的应有重视,别再让一个“被”字动了平等、和谐、民主、民生、民权的奶酪,挡住我们前行的道路。教育领域如此,其他领域同样如此。
被自愿的捐款与遭歧视的职业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