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文化卫生事业投入


 

加大文化卫生事业投入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早就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实现这个目标,加大文化卫生知识普及力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至为重要的一环。
一、当前全市农村文化卫生事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道路村村通,电话、电器家家有,摩托、电脑、汽车也正在走进寻常人家,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与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来看,文化卫生水平显得相对滞后,没有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在:
1.        农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农闲季节,农民最常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就是打牌,白天斗地主,晚上搓麻将,要么就是围绕电视转,既显得单调,又缺少品位。
2.        文化市场消费比较低俗。时常活跃于乡村的多是些杂牌歌舞团,且不少都是靠色情表演、低级趣味招徕观众,特别是每逢喜、丧事,一些“乐队”总是拿“荤段子”助兴;
3.        卫生保健普遍不受重视。由于受传统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的影响,饮食结构、卫生常识、生活保健尚未被农家人摆上“议事日程”,造成农民的健康状况不够理想,不少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4.        文卫设施处于闲置状态。虽然眼下各村镇都相继配备了篮球场、阅览室、健身绿地,但平时多处于闲置状态,有的非正常开放,有的无人问津。
5.        文卫覆盖辐射尚不平衡。尽管大多数农户经济条件大大改善,越来越享受到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但尚有少数贫困户受经济能力所限,连有线电视都看不起。
二、当前农村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成因
造成当前农村文化发生事业发展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对称的因素较多,概括起来说,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乡镇领导重视不够。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觉得把经济搞上去了,啥问题都解决了;有的认为文化卫生消费是农民自己的事,因而不当回事;有的则存在畏难思想,认为经济还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还不是抓文化卫生的时候,等等。
二是农民群众自己对文化卫生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觉得挣钱是第一位的,文化卫生方面好点、差点无所谓;有的认为只要能够娱乐就行,至于是否低级趣味那不管;还有的舍不得在这些方面去投入,觉得这没必要,是浪费。等等。
三是一些政策措施没有配套跟上。比如对文体设施缺少专人管理;缺少适合农民群众文体消费需求的服务;在相关政策上没有能够对特殊困难群体倾斜;也有的镇村因为财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提供的服务设施、条件很有限。
三、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卫生建设事业的对策建议
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农村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优劣,也是农村奔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加大对农村文化卫生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文化卫生事业的水准,是事关农村稳定、和谐发展,事关新农村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大事。为此,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市、镇、村成立专门机构,由宣传部、文化局、卫生局等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织宣讲团,开设大课堂,宣传文化、健康知识,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培养兴趣,掌握技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2.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进行必要的硬件建设,改善农民的文化卫生消费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软件投入,组织开展文化知识、农业科技、卫生保健等培训,尽可能满足农民现实需求;
3.加大协调力度。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各镇村组,在有线广播、电视、文体娱乐场所等的建设方面给予必要的资助和扶持,尤其在相关费用的减免方面向贫困村组倾斜,向困难户倾斜,使更多的人都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4.加大服务力度。现在已经配备的一些相关设施要充分利用起来,配备专人管理,并对农民提供必要的应用指导,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组织开展诸如运动会、文娱演出等群体喜闻乐见的活动;定期组织农民体检,对一些流行性疾病要及时宣传、指导防治办法;
5.加大监管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取缔那些不健康的歌舞、说唱娱乐,教育农民群众自觉抵制低级趣味的文娱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大家从牌桌、赌场等场所,走向保健讲座、致富培训、村镇阅览室等,努力提高当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在坚持发展硬道理,放手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农村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而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在物质、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差距,努力提升城乡一体化的水准。